“曾经,一场丧事,宰杀耕牛少则七八头,多则二三十头、花费二三十万元,给主客双方都带来沉重的经济与人情负担,甚至出现‘父债子还、子孙几代背债’的困境。”10月30日,在中国文明乡风大会“深化农村移风易俗”分会场上,当广西隆林德峨镇弄杂村党支部书记杨成义提起“牛债”,人群中响起一片惊讶和叹息。
集“老少边山库”于一体的隆林各族自治县,是广西最后一批脱贫摘帽的县份。按照当地传统习俗,逝者亲属参加“白事”要送牛到现场屠宰,随着生活逐渐富裕,这一习俗逐步变味,以宰牛多少“论英雄”,有时一场仪式的“牛礼”高达二十多头,“牛礼”成了“牛债”,变贵的“牛礼”以及相伴而生的人情攀比、大操大办等陋习一度给当地群众带来沉重的负担。
2023年成为自治区移风易俗试点县以来,该县以规范“牛礼”为突破口,创新推行统一标准、统一流程、统一队伍、统一监督、统一保障的“五个统一”工作法,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移风易俗统一行动,营造健康文明向上的社会新风尚,为乡村振兴注入文明力量。
从规范“牛礼”入手破
示范引领“易旧俗”
11月14日,百色市“中华民族一家亲·文明实践助力行”新时代文明实践集中展示活动在隆林城中休闲广场举行。现场穿插的移风易俗有奖问答吸引群众踊跃参与,在互动中深化对乡风文明的理解,推动文明实践落地见效。
这是隆林“破千年牛礼”案例成功入选“全国文明乡风建设十大优秀案例”后的第一场大型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
据了解,该县通过声誉好、威望高、有影响力的领导干部带头简办家族白事,建立党员干部办理婚丧嫁娶事宜报告制度,带头落实节俭办理婚丧嫁娶事宜、革除陈规陋习等“五带头”工作责任制,1.3万余名党员干部带头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以良好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同时,建立健全行政村、屯(组)和户积分评价机制,对善行义举、凡人善举进行奖励。其中行政村和屯(组)每年一评,行政村奖励2万元、屯(组)奖励3000元;农户半年一评,全县评选200名示范户,每户奖励500元,切实通过示范带动全体遵循。目前,全县推广运用“积分制”行政村覆盖率达92%。
从“五个统一”着手立
因地制宜“树新规”
按照“要件齐备、标准适宜、柔性匹配”的原则,该县大力推行“五个统一”工作法,将移风易俗与产业发展、群众增收、民生改善相结合,集中力量、集成政策、集聚资源,最大限度释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叠加效应。尊重不同民族风俗习惯,遵循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承受能力,以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喜事民俗日不办宴请为重点。
该县“一村一策”制定符合各村实际的红白事参照标准,标准只限高,不搞整齐划一。条件好的村以统一服务为切入口,统一红白事办理地点,统一采购桌椅、餐具等便民酒席设备;基础条件一般的村只统一操办规模、宴席标准和礼金上限。
目前,全县红白事礼金不超过200元、治丧不超过3天、杀牲畜不超过3头。
从统筹协调顺手推
多方联动“倡新风”
隆林各族自治县设立县级移风易俗专项行动部门,统筹协调组织、宣传等10个部门,推行网格化管理,将全县划分成2447个网格,落实专兼职网格员4894人,把移风易俗纳入基层党建“四不两直”调研督导,构建移风易俗“宣传—承诺—报备—监督”的闭环式管理链条。同时,用好民族自治县地方立法权,出台《关于促进移风易俗工作的决定》,印发移风易俗法律法规指导用书,促进自治、法治、德治三者融合,为移风易俗提供法律服务保障。2024年累计开展送法下乡活动168场、法治讲座26场。
该县还将移风易俗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依托广西三月三、跳坡节、火把节等民族节庆,通过“谈、唱、写、宣、绘”方式,以乡音传播新风。发挥民间文艺队伍、文艺骨干作用,将移风易俗内容融入快板、八音、顺口溜等,创作编排具有地域特色和优秀传统文化题材的文艺作品,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群众自觉抵制陈规陋习、践行文明新风。
(综合“文明广西”“文明百色”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