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 象
不少中小学生在日常交流中使用网络黑话烂梗,有的在写作文时也会不经意间使用。这不仅不利于语言的规范使用,影响课堂纪律,更让家长担心孩子正确“三观”的形成
原 因
网络平台算法形成的“病毒式”传播,青少年的社交需求以及家庭教育缺乏有效引导等因素,导致网络黑话烂梗在青少年中蔓延
破 题
持续引导网络规范用语,加强网络文明建设;以文化浸润赋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为孩子们创造规范、优美的语言环境
近段时间,江西九江31岁的小学语文教师刘小娟拍摄的一条视频,在网络上火了。视频中,她站在讲台前,语气平和而坚定地对着学生说:“‘包的’(网络词语,大意为保证或肯定)‘666’这种话(网络词语,大意为称赞)……会把你脑海中其他优美、好的语言全部覆盖。”
这条抵制网络黑话烂梗的视频在网络上获得了149万余点赞,得到了不少网友认可:“学生满口网络梗,老师这波引导太及时了”“做好中国人、写好中国字、说好中国话”。
随着网络快速发展,低龄人群触网率正在迅速升高,玩梗的中小学生越来越多。青少年频繁使用语义模糊甚至包含低俗、恶意的网络黑话烂梗。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该如何引导学生规范使用语言文字?近日,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现 状
青少年普遍“玩梗”
11月10日早上,四川省成都市某小学的四年级学生贝贝(化名)在上学前检查书包,发现自己有一项家庭作业忘记做了,苦着一张脸脱口而出:“完啦,芭比Q了”,听得一旁准备送她上学的外婆一脸茫然。经过贝贝妈妈周女士的解释,外婆才明白网络语言“芭比Q”表达的是完蛋了,彻底失败、无力回天等意思。
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青少年“玩梗”的情况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流行的黑话烂梗几乎一致。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今年2月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69%的受访者担心网络黑话烂梗泛滥影响青少年“好好说话”。在网络黑话烂梗泛滥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方面,52.5%的受访者认为会出现词汇乱用,31.4%的受访者认为有些网络烂梗低俗无意义,影响青少年正确“三观”的养成。
多名受访教师反映,不少中小学生在日常交流中使用网络黑话烂梗,有的在写作文时也会不经意间使用。
湖北十堰市郧西县土门镇初级中学语文老师孙悦告诉记者,学校不少语文老师都直观感受到,学生写作文满篇都是“栓Q”“包的”“破大防”“绝绝子”(均为网络语言),想表达赞美只会说“yyds(网络语言:永远的神)”,完全想不起“妙不可言”“叹为观止”这类精准规范的表达;回答问题时爱用“谁懂啊”“真的会谢”,逻辑松散还缺乏质感。“有的孩子甚至会在课堂上玩梗,引起全班起哄。”
当青少年被网络黑话烂梗包围,不仅不利于语言的规范使用,影响课堂纪律,更让家长担心其正确“三观”的形成。
“小孩刚开始玩梗,我还会接嘴逗趣几句。现在是真的担心这些烂梗影响小孩的成长。”西安市民王先生告诉记者,有的网络烂梗胡乱演绎,潜藏不良诱导,可能会对未成年人的三观、审美趣味带来不良影响。一些带有歧视性、攻击性的烂梗,也会让孩子觉得“语言可以随便伤人”。
探 因
网络和社交等多种原因导致
网络黑话烂梗在青少年中蔓延,并非单一因素作用,而是由网络“病毒式”传播、青少年社交心理需求、家庭教育缺乏有效引导等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
记者调查发现,很多网络视频、游戏直播等为了引流,网友为了追求新鲜感和群体认同,会不断创造新词、缩写、谐音梗。当下网络社交平台推荐机制偏爱高互动、易传播、有冲击力的内容,经过算法加持,一些“梗”会在短时间内快速传播,覆盖全网。而使用手机上网正成为大多数孩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很容易通过网络接触到这些内容。这些网络烂梗隐蔽性强,青少年缺乏辨别意识,一旦点赞,网络社交平台就会持续推送点赞过的黑话烂梗内容,增加接触频率,使其悄然渗透进青少年的日常生活。
“网络平台算法形成的‘病毒式’传播,提高了孩子接触网络黑话烂梗的几率。”浙江温州市马鞍池小学大队辅导员蔡安妮表示,面对这种情况,家庭教育中部分家长因忙碌忽视孩子线上内容与社交,学校教育也存在“盲区”,难以对这种现象进行正确有效引导。
此外,青少年的群体认同需求、社交需求也助长网络烂梗的线下传播。
“由于心智尚未完全成熟,青少年日常生活中倾向于用更轻松、幽默甚至‘玩梗’的方式表达情绪或观点,黑话烂梗因为简短、有趣、易传播,成为他们交流的‘快捷方式’。”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侯莫易长期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她表示,青少年处于语言学习与社交技能发展阶段,容易受到同伴、网络红人、短视频内容的影响,不加甄别地模仿使用。“有的孩子是觉得好玩就跟着学,有的孩子甚至都不知道这些梗是什么意思,只是觉得不说梗会和同学没话题,担心自己被同学认为‘落伍’。”
湖南长沙市天心区青园井岗小学心理健康教师麻鑫华认为,网络黑话烂梗通过不同视频高频次重复刷屏,具有高刺激、低信息密度又比较顺口的特点,很容易让孩子们记住,变得容易传播。而小学生的社交通常比较简单,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能建立起一个小圈子,形成攀比的效应,进而互相学习最新的黑话烂梗,以此赶潮流。
破 局
多方合力引导青少年“好好说话”
网络社交平台是黑话烂梗滋生传播的主要渠道,从源头净化网络语言生态、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关键在于构建起“平台主体负责、学校家庭联动、社会协同参与”的多方协同治理体系。
全国各地文明办持续引导网络规范用语,加强网络文明建设。
江苏常州、无锡等地文明办将“抵制网络黑话烂梗”融入“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组织学生讨论其危害并创作积极向上的“校园新民谣”。浙江多地文明办联合教育局、妇联开展“守护清朗网络空间”主题活动,覆盖学生、教师、家长,构建协同育人机制以纠正网络黑话烂梗使用。四川成都等地将“拒绝网络黑话烂梗”倡议融入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通过游戏、情景剧等形式讲解网络烂梗的负面影响,规范文明用语。
此外,各地持续开展中华优秀经典诵读、诗词大会、优秀童谣征集等活动,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青少年“好好说话”。
浙江杭州文晖实验学校通过“古诗词翻译网络热词”活动,引导学生感受语言之美,丰富语言表达。该校党委副书记林肖骏表示,“网络热梗是时代的产物,孩子们用它寻求认同、释放压力,这很正常。但我们要做的,是给他们打开另一扇窗,让他们看到汉语言的辽阔。”
采访中,不少受访专家、教育工作者也表示,学校、家庭、社会应当加强引导,以文化浸润赋能,大力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青少年的表达需求与精神追求。
陕西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张海明表示,要根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社会公序良俗等标准,确定需要整治的网络黑话烂梗,实现精准发力。相关部门和网络平台等主体要优化算法机制,减少黑话烂梗的传播空间,打造健康规范的网络环境,还要严肃查处利用网络黑话烂梗煽动对立情绪、失范行为。
蔡安妮建议,全社会应当在线上、线下为孩子们创造规范、优美的语言环境。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应当创新形式,鼓励学生参与有趣味的语言文字游戏,引导学生大量阅读经典书籍,加强青少年语言素养培养,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文美学。家长应当文明上网,以身作则,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网络热梗,辨别黑话烂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