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沿着总书记足迹看蜀乡新风”集中采访活动采访团一组,走进“全国文明村”——四川德阳三星村,探寻历史与现代在此交相辉映的新风尚。
三星村坐落于三星堆遗址保护区核心区域。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三星堆博物馆,充分肯定“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在世界上是叫得响的,展现了四千多年前的文明成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相互影响等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考古实证”,并提出“文物保护修复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加大国家支持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扬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一件一件来,久久为功,做出更大成绩。”
这些年,三星村秉持“守护三星堆,发展三星村”理念,凝聚多方合力,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不断提升村民幸福感和满意度,激发文化自信和文保意识,当好三星堆守护人。
村民成为文化遗产守护者
在三星村,文化遗产的守护行动中,总能看到广大村民的身影。当天上午9时许,在三星村党群服务中心,记者见到了三星村文保综治巡防队队员刘诗兵,他正和队友林明举做白班的巡防准备。
刘诗兵已有十多年巡防经验,他随身携带的挎包里,手电筒和文物保护宣传资料是标配。“如果遇到游客,我们会主动宣传,多一个人了解,就多一份保护嘛。”刘诗兵解释道。
三星堆遗址是三星村灿烂的文化遗产。为落实好三星堆遗址保护任务,2021年,三星村成立三星村文保综治巡防队。队伍将三星村划分为16个文保网格,实施白班与夜班两班倒机制,队员每天都要把3.6平方公里的遗址区走上一遍,检查遗址区有无破坏迹象、文物保护用地是否发生侵占、环境卫生是否干净、劝阻不文明行为等。
“最早巡逻的时候,盗洞、采洞行为时常发生,环境卫生差,大家的文物保护意识也普遍比较薄弱。”刘诗兵说,刚开始队伍也仅有十几人,主力是三星堆博物馆工作人员、村里的党员等。
随着三星堆被越来越多人熟知,三星村定期邀请专家讲解三星堆文化与文物保护法律,开展馆村联动组织宣传、模拟考古等活动。外加依托三星堆IP积极发展农文旅融合产业,村民在其中尝到了“甜头”,文物保护意识越来越强。
不少村民主动加入文保综治巡防队,现在已有127人,既有六七十岁的老党员,也有充满朝气的“90后”,甚至还带动了全村6000多名村民以不同形式参与其中。
2024年,三星村通过“好德行”积分平台实现首次分红,总额达31万元,大多数村民每人分得50元,表现突出的获得了100元。“像积极参与遗址巡逻、宣传文物保护、主动为村里事务和环境卫生出力的,都获得了100元。”三星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工作人员湛瑞雪告诉记者。
“现在,巡逻时路边干干净净,村里的风气也越来越好。”刘诗兵说。
考古基地化身文化课堂
跟随文保综治巡防队的脚步,记者来到三星村考古探索基地。门前,“我在三星村做一天考古学家”的标语让人跃跃欲试。踏入由仿制青铜面具元素装点的大门,一座仿制青铜立人像赫然矗立,两侧的树干上装饰着形态各异的青铜面具。在这里,古蜀文明的“心跳”仿佛近在耳畔。
三星村考古探索基地距离三星堆1-8号坑仅200米左右,是三星村深挖资源禀赋,将三星堆文旅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持续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实践。
基地创新采用“村集体主体+专业团队运营+遗址管理部门支持”三方协同模式,将乡村振兴与遗产保护利用深度融合,形成“文化传承有根基、产业发展有支撑”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我们依托三星堆文化IP,通过开设模拟考古、古法制玉、青铜制作以及古村落体验等沉浸式课程,将遗址保护与考古成果普及和转化,让古蜀文化在游客的体验中‘活’起来。”基地工作人员刘欢介绍,2023年至2024年,基地累计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实现营业收入超700万元。
刘欢告诉记者,除了担任基地本职工作,她还有另一个身份——三星村研学基地志愿队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
三星村研学基地志愿队成立于2022年,以“传承中华文明·培育时代新人”为理念,一方面,为到遗址区的游客进行古蜀文化宣讲;另一方面,通过“村民大讲堂”等载体,开展“传承古蜀文明,争当文保卫士”等系列宣讲活动,将遗址保护理念深度融入乡村发展,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文保意识。
截至目前,基地已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100余场,服务2万余人。同时,启动“回馈本村助公益”计划,邀请三星村全体学生到考古研学基地免费体验研学,目前已组织公益研学3批次120人。
“希望将遗址保护理念深度融入乡村发展,形成‘文化保护有村民参与、产业发展有村民受益’的双向联动格局。”刘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