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张家界七星山荒野求生挑战赛持续占据热搜榜单,引发众多关注。伴随高热度的还有高争议:赛事方投放无獠牙的“二代家养野猪”、珍珠鸡等动物供参赛选手捕捉,被质疑人为制造看点;选手面临浮肿、体重急剧下降、血钾超标等健康风险。
选手间的竞争策略引发相关道德讨论,如选手“冷美人”发现含盐植物后拒绝分享位置,引起关于“赛场智慧”与“自私冷血”的争论。此外,关于“荒野求生”与“流量”之间的复杂共生关系,也被广泛讨论,如节目是否会沦为纯粹追逐流量的苦熬或迎合猎奇的“表演”,等等。这场荒野求生的爆火已经超越了一场普通的挑战赛,成为折射当今社会真实与表演、娱乐与伦理、人性与规则的一面镜子。
全民围观 荒野求生那么苦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喜欢?
捡木柴搭建庇护所、钻木取火、抓虫子充饥……张家界“七星山杯”极限荒野求生挑战赛,比赛全程,选手需在无外界补给的情况下,仅凭限定的基础装备,完成野外庇护所搭建、水源净化、野外食材寻找等极高难度的挑战任务。来自全国的近百名参赛选手只依靠主办方提供的初始物资在张家界七星山大绝壁自主生存。
赛事已进行到第二季,每天有上百万人在手机屏幕前围观这些荒野求生者,看他们像神农氏一样“尝百草”,像燧人氏一样钻木取火。这些内容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也成为了社交货币。
但荒野求生,挑战严酷:吃不上饭、喝不到水、找不到路、点不着火、洗不上澡……参与者脏兮兮、苦哈哈,为什么这么多人爱看,甚至想参加?
有相关专家解读,冒险精神的背后,可能还是一种“逃离”与“对抗”心理。当下社会,都市化生活让人们与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荒野求生节目恰好满足了现代人对自然的好奇与征服欲。
也有人说,这是一种与职场迷茫和价值怀疑的对抗——荒野求生给人提供的可能性,或许就是重新找回那个能与自然对话、与困境共舞的、完整的自己。有网友说,这些选手褪去社会标签,在悬崖峭壁间钻木取火、吃虫野宿;起初面带青涩、美妆点缀的年轻人,逐渐头发蓬乱、满身泥泞,这种与自然博弈的原始生命力,回应了现代人对回归原始的浪漫想象,从而获得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也有网友留言所言:那种远离绩效、竞争、社交的生活状态,是自己目前无法企及却又向往的“精神出走”。尤其是当第一季杨东东夺冠后返回赛场拆除陷阱,用敬畏自然圈粉;女选手“冷美人”孤身熬走80余人,经历2次生理期依然坚持,她以韧性打破性别偏见,更让这场赛事引起更深层次的探讨。
正如赛事总策划人龙武评价“冷美人”:“她就代表着我们绝大多数的普通人,没有狩猎或者其他特殊的技能,但她能坚持到现在,就靠把身边能吃的都吃下去,比如小虫子、野果野菜等等,甚至鼻涕虫都吃了。”
“真的”与“演的” 娱乐化与自然本质的边界在哪儿?
此次中国张家界“七星山杯”极限荒野求生挑战赛通过网络直播等形式,把这场人与自然的较量,生动、直观地呈现给全球观众。在屏幕前,观众目睹选手们在极端环境下的挣扎与抗争,获得了一种替代性的满足感。与此同时,社交媒体时代对内容反差感的追捧,助推了这类节目的传播。
从这场赛事中明显可以看到文旅层面的考量。比赛的举办地七星山景区是张家界近年新开发的旅游景区,与武陵源、天门山等商业化成熟的景区相比,知名度较低。可以想见,随着这场赛事的出圈,这个“量产野人”的地方,有可能迎来“弯道超车”的机遇,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同时,一些地方也试图接住这“泼天富贵”:临沧市文化和旅游局千里探选手、锦屏县委书记借势推家乡……以此次赛事为契机,各地开始借赛事热度打响地域品牌。
这些选手也“不负众望”,有的极度“放飞自我”,达到了“返祖”级别,比如00后医学生“林北”(张博林);还有的从精致丽人变得灰头土脸,十几天时间“瘦成一道闪电”,比如“冷美人”杨朝芹。
这种或真或假的“硬核求生”,经过剪辑和演绎后,成了一场综艺体验,激发了很多人跃跃欲试。
与此同时,关于环境与挑战是否“天然”、选手健康与安全保障、竞争策略和赛事规则等争议,也引发广泛讨论。
其一,这个挑战“真实”吗?节目组怕选手饿肚子,直接往赛区里投放珍珠鸡、“二代家养野猪”。而观众渴望看到的是未经编排的、人类在自然里的原始挣扎,而主办方则认为,在可控范围内设置挑战,如投放动物等,是为了“荒野求生,不是荒野求死”,这本身就是一种安全的“真实”。
其二,是流量逻辑对节目的塑造。引发流量关注后,赛事与选手深度绑定,参赛选手本身成了移动内容生产者,其间极具反差和话题性的画面,如选手“林北”因缺盐而学猴叫、追逐野猪被反追等,极易在短视频平台传播。
一个优秀的求生节目,其魅力应当回归到人的智慧、勇气与自然的残酷与壮美本身,而非刻意制造冲突和苦熬的画面以迎合猎奇。作为观众,要认清“秀”的本质。
实际上,《荒野求生》传奇探险家贝尔·格里尔斯也曾在一次访谈中坦言,节目效果并非全部真实。理解这类荒野求生节目是经过设计的娱乐产品,不必对“百分百真实”抱有天真期待。欣赏选手展现的坚韧和智慧,但也要知道镜头之外必然存在剪辑和叙事。
安全与监管 荒野挑战的法律与伦理挑战
剥开娱乐化的外衣,荒野求生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浪漫和轻松。看着爽,未必做得来。“冷美人”杨朝芹就特别提醒大家,这种方式太危险,普通人千万不要尝试。11月14日,她就因突然晕倒被送医,结果因营养不良,体检未通过遗憾退赛。
再看其他选手,一个个饿到面黄肌瘦,脏得跟野人似的,多人体检报告里钾超标。这哪是挑战自我,分明是拿身体健康换流量,怪不得被网友调侃为“荒野挨饿比赛”。
在百度一项“你会考虑参加荒野求生吗”的网络调查中,截至11月12日中午,共有6700多人参与投票,其中59%投了“不考虑,没苦硬吃”,22%选择“给够奖金可以考虑”,真正想挑战的只有19%。大家心里跟明镜似的:伪“荒野求生”就是没事找事、没苦硬吃。
在某种程度上,这也引发了一些担忧,如节目是否会为博取流量而牺牲专业性和安全性?又比如节目内容是否会向“生吃老鼠”“搏斗野猪”等猎奇画面倾斜,使荒野求生从一项蕴含智慧与毅力的技能,沦为低层次的感官刺激?
同时,也有网友说,合着投放的珍珠鸡、“二代家养野猪”等小动物是“外卖”?还有选手囤了几百斤野生猕猴桃,山里的小松鼠、小刺猬们过冬就没了口粮,怎么办?
比起猎奇,许多观众更关注安全与人性。在讨论选手选择时,更多人也在避免简单的道德审判,试着去理解极端竞争环境下的人性复杂面。
山地户外赛事属于高危险性体育赛事,需落实行政许可、熔断机制和分级审查制度。荒野求生赛事的核心是“求生智慧”而非“自虐表演”,过度追求猎奇画面可能传递错误导向,误导青少年模仿,更违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初衷。守住安全与生态底线,是极限赛事不可逾越的红线。
价值坚守 流量时代极限赛事的健康发展之道
随着张家界七星山荒野求生节目的爆火,各类户外求生的新生挑战赛事不断涌入网络视野。甚至,一些自媒体账号利用“荒野求生”的热度,通过发布带有“奖金百万”等吸引眼球的信息来博取关注和流量,如长白山“冬季荒野求生挑战赛”奖金高达百万等信息,对此,当地文旅工作人员已回应,未听闻此项活动筹备的相关信息。对此类内容,观众特别是对户外求生赛事感兴趣的网友还应做好甄别,核实信源。
有网友反映,某海岛举办的赛事存在未向政府报备、缺乏安全标识和离开通道等问题。
热潮之下,冷思考不应缺席。专家提醒,荒野求生中,长期缺乏营养均衡易导致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严重者甚至会引发心脏骤停。当越来越多的地方跟风举办类似挑战,甚至仅凭“高额保险+免责声明”就仓促上马;当血钾超标、误食毒草、皮肤溃烂等健康问题频出,伐树搭建庇护所的行为引发破坏生态的争议,这场狂欢的风险边界逐渐模糊。
网友“大树”近期就参加了这样的一次比赛。赛事在一个小海岛中举办,当地政府毫不知情,且主办方没有标明安全范围、更没有灭火设备,水井部分被污染,这让已经参加过多次比赛的他大呼上当。
总之,关于荒野求生引发的讨论,已经超越赛事本身,它让我们思考,在流量时代,真实与表演、娱乐与伦理、人性与规则的边界究竟在何处。
张家界的探索成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但极限赛事的健康发展不能依赖“野蛮生长”,而应建立在专业筛选、充分保障与敬畏生态的基础上。对主办方而言,需以专业培训、实时监测、环保规范替代“免责声明”。赛事设计应平衡观赏性与安全性,既要避免过度编排的“假表演”,也要杜绝忽视安全的“真冒险”,让求生技能比拼成为核心看点。监管部门应建立联合监管机制,落实“先审批后举办”原则,按照高危险性赛事管理要求,加强对场地、保障、专业人员资质的审查。
宣传部门需强化科普引导,明确荒野求生的专业性,避免异化为盲目跟风的“网红挑战”。
极限赛事的长远发展,终究要回归“以文化人、以艺养心”的价值本质,在流量与责任、娱乐与专业之间找到平衡,方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综合《大河报》、海报新闻、湖南日报新媒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