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上午11时,冬日暖阳洒在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塔山镇塔山村一间名为“幸福小院”的农家院落。院里飘出阵阵饭香,“十必联”志愿者张西玲系着围裙,正麻利地为几位老人准备午餐。谁也想不到,眼前这个笑容温暖、干劲十足的志愿者,几年前曾因丈夫早逝、独自抚养三个孩子一蹶不振。
“从前觉得天塌了,是‘十必联’志愿者一次次敲门,敲开了我家的门,也敲开了我的心门。”张西玲回忆道。在“十必联”志愿者赵云龙的持续帮扶和情感疏导下,她不仅走出阴霾,还主动将自家闲置院落改建成村里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幸福小院),为周边老人提供助餐服务,完成了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温暖转身。
张西玲的故事,是贾汪区“十必联”群众工作法传递温暖、凝聚人心最真实的写照。
2018年以来,贾汪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庄村考察时“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的嘱托,创新实施“十必联”群众工作法,将文明乡风建设融入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
“十必联”,联的是事,暖的是心,树的是新风。它构建起“‘1+N’+10”包联体系:由1名村民小组长(社区楼长、街长)牵头,带领党员、好榜样、热心群众等组建不少于3人的志愿者服务小分队,围绕群众家中的喜事、丧事、难事、急事、病事,以及矛盾纠纷、信访诉求、当兵入伍、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十件事”,主动上门开展精准化、常态化服务,同时重点关注情绪问题。这不仅是一套工作机制,更成为传播文明理念、培育时代新风的实践载体。
在推动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方面,“十必联”展现出独特效能。在江庄镇,耿大爷谈起孙子的婚礼,对志愿者小李赞不绝口:“他忙前忙后,说的话俺们愿意听。按他的建议,酒席只办了8桌,每桌400元,减轻了不少负担!”这样的新风在贾汪区并非个例。近三年,贾汪区通过“十必联”机制,累计为群众解决问题2.4万件,劝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达2149例,让文明新风吹遍乡野。
“十必联”的生命力,源于一支“深入基层、心贴群众”的志愿者队伍。2166名村民小组长(社区楼长、街长)牵头,组建起1853支专业小分队。这些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既是群众身边的“贴心人”,也是文明乡风的“传播者”。
“我包挂的群众,会尽己所能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青山泉镇房上村“十必联”志愿者丁峰言语朴实,却掷地有声。从化解邻里纠纷到宣传村规民约,从帮扶困难家庭到倡导文明习惯,“十必联”志愿者的身影活跃在乡村各个角落,将文明乡风的种子撒进千家万户。
为确保服务专业、高效,贾汪区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每年组织业务轮训、经验分享会、岗位技能比武,聚焦政策法规宣讲、矛盾调解、心理疏导等内容,打造专业化队伍。大泉村的王猛曾是一名性格内向、不善沟通的待业青年,成为“十必联”志愿者后,经过轮训和实践,他不仅成功调解多起邻里纠纷,赢得群众认可,还重拾自信,顺利入职企业。
机制的完善,让文明乡风建设落地更实。在农村,1名小组长包联50至100户;在社区,1名楼长包联30至50户居民,实现服务全覆盖,联系无死角。针对特殊困难群体,贾汪区还建立了“一对一”结对帮扶制度。更值得一提的是贾汪区坚持问题协同共解——志愿者遇到棘手问题可立即“吹哨”,由区级部门“一把手”牵头镇、村负责人现场会办。
紫庄镇王圩村“十必联”志愿者反映村内主干道无照明,影响夜间出行且存在安全隐患。包挂的贾汪区应急管理局主要负责人“闻哨而动”,实地勘查后迅速协调有关部门拨付资金,仅用10天,路灯亮起,村民的心也亮了。
激励与回馈,则让善行义举可持续。贾汪区坚持以精神激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将志愿服务纳入积分管理,优秀志愿者可获免费乘坐公交、旅游、观影等礼遇,并可参评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目前,贾汪全区已有千余名群众主动登记成为志愿者。
贾汪区的“十必联”群众工作法,如同一根根坚韧的“红线”,一头系着党和政府,一头连着千家万户。它用“红马甲”的脚步丈量民情,用志愿者的真情温暖民心,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同时,更培育了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真正实现了联人、联事、更联心。在近日举办的中国文明乡风大会上,贾汪区“十必联”群众工作法入选中国文明乡风建设十大优秀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