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安全手表成“社交硬通货”
警惕未成年人电话手表“混圈”文化

    一块本该只用于定位、通话的“儿童安全手表”,如今却成了中小学生眼里的“社交硬通货”。近日,记者采访多位家长、一线资深教育工作者以及心理学专家发现,儿童电话手表在满足安全联络需求的同时,其内置的“碰一碰加好友”、点赞、积分、装扮秀等社交功能,已嵌入儿童的日常交往逻辑,甚至催生出代养号、刷赞、账号买卖等灰色产业链。这块小小屏幕,究竟守护了安全,还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现象调查

    虚拟点赞,撑起未成年人社交地位

    “我们班几乎人人都有电话手表,没有的就像‘异类’。”四川省成都市某小学四年级学生乐乐一边展示手表上的好友列表,一边告诉记者。他的手表里有88个好友,除了班里同学,还有很多是在小区玩的时候加的陌生人。

    在不少中小学生中间,电话手表已不仅是通信工具,更成为他们构建社交网络的“入场券”。

    浙江省温州市的徐先生对此深有感触。他告诉记者,为了能和其他同学“碰一碰”加好友,孩子强烈要求必须购买“小天才”品牌。“要是买了别的牌子,就没办法加入他们的圈子。孩子为此哭闹了好几次,最后只能妥协。”

    家长想不到的是,手表里简单的聊天工具、主页展示已催生出以小学生、初中生群体为主的少儿社交圈——“XTC圈”。在这个圈子里,“主页点赞数”成为衡量社交地位的核心指标。所谓“点主”“刷主”,是指在主页点赞的人。热衷于玩主页的被称为“混圈”。在“XTC圈”中,以点赞数高为荣,达到一定程度甚至会被尊为“大佬”,没有成为“大佬”的,则要想尽办法获取点赞数。

    圈子里把好友位称为“列”,添加好友的行为称为“扩列”。手表上的聊天功能中,除了“碰一碰”加好友外,还可以通过家长手机搜索对方“天才号”来添加好友。为了拉高点赞数,混圈的未成年人只能依靠网友,各类社交平台、聊天群就成了“扩列”的来源。他们在发布自己账号添加方式的同时,会加上自己的等级、主页点赞数和个人爱好等信息。

    由于每个账号的好友数量有150的上限,没有每天按时“刷主”、刷主次数少的“不够活跃”的人就成了劣质好友,会被无情地移除,勤勤恳恳点赞的才有资格留在好友位置。有的只能删除现实生活中的好友,来保证“刷主”的网友数量。这样的社交模式让未成年人沉醉其中。

   “乱”象丛生

    代刷、养号、买卖,未成年人成消费目标

    因为监护人、学校和老师的管控程度不同,未成年人能使用手表的时长和时段不一,有时实在挤不出时间“刷主”,市面上还应运而生了一款“自动刷主bot”程序。它一般带有获取好友点赞列表、自动全点主页、查询点赞队列情况等功能。记者在闲置交易平台通过关键词搜索发现,其价格一般在50元左右,最贵的程序100多元,还支持修改运动步数刷“能量”。还有些人提供运营账号、“装修”主页等收费服务,盯上了未成年人的钱包。

    小朋友渴望成为“大佬”的虚荣心理,催生了灰色的账号交易现象。

    那么,代养号、刷赞、账号租赁等业务在哪些平台可以找到、售价如何呢?经过走访和梳理,记者发现,学生们主要是在自己的“主页圈”,以及闲鱼等公开平台找“服务”。而在“主页圈”提供服务的,有相当一部分是洞悉游戏规则的“小商人”们。

    学生小琳家长描述,即使买了手表,也怕影响学习,不敢让她使用太久,“尤其现在是升高中的关键时刻”。于是,小琳和家长约法三章,周一至周五住校期间,把手表放在家里。周五回家后、周末两天,均可以获得3个小时左右的使用时长。

    那么,像小琳这样的手上有点零用钱、手表在平时不能使用、又想获得点赞的孩子怎么办呢?“小商人”们抓住了商机,为其提供账号代运营点赞服务,一周可以收费30—50元。小琳称,这样的“小商人”往往是“家教没那么严格的同龄人”。

    “养肥了”的号还可以售卖,就像游戏账号一样。有人专门养号出售,交易平台上,可以看到一些已养成的“大佬”账号在售,一个30多万点赞的账号售价近300元,一个“天才秀装饰全有”的22万多主页点赞的账号500多元,“99W+”的账号甚至可以卖到800元。但网络平台鱼龙混杂,未成年人更难以分辨真伪,被欺诈的情况难免发生。

    背后原因

    线下社交匮乏与产品设计缺陷

    从最初的定位、通话等基础功能,到如今的拍照、聊天、视频通话、发朋友圈、玩游戏,儿童智能手表的功能日益丰富。数据显示,目前我国5岁至12岁的儿童约1.7亿人,儿童智能手表的市场普及率约为30%,相当于3个孩子中就有1个使用儿童智能手表。

    据记者调查,儿童智能手表如今成为小学生眼里的“社交硬通货”,原因有以下几点。

    功能日益“手机化”。当下,孩子们抬起手表“碰一碰”加好友,如同大人交换名片般拓展社交圈,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这些儿童智能手表里预装了聊天软件、语音助手、红包支付等应用。其中聊天软件可以发语音、图片、表情包,或者视频通话,也有类似微信朋友圈的功能,手表好友可以互相点赞或评论,宛若一个“迷你版智能手机”。

    人际交往“圈层化”。不同品牌的儿童智能手表存在加好友限制,形成了隐形的“社交门槛”。因此,使用相同品牌儿童智能手表的孩子们会组成一个社交小圈子,在小圈子里,大家热衷于分享日常:谁去了哪个地方玩,又吃了什么好吃的……类似分享常常会引发孩子们的点赞和羡慕。

    社交成果“指标化”。儿童智能手表简单地以点赞数量,作为社交成果的指标。几十万的点赞量,对于孩子们来说,依靠现实生活中朋友的真实点赞,是不可能达到的,以至于有小学生每天花6小时运营账号,现实好友也因“不够活跃”被删除,勤勤恳恳点赞的才有资格留在好友位置。

    “孩子们沉迷于手表社交,本质上是现实社交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资深小学教师李凯云分析,当前中小学生学业压力大,课余时间被各类补习班和作业占据,线下社交机会有限,电话手表的社交功能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虚拟世界里的点赞和认可,能快速满足未成年人的归属感需求,这种即时反馈对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极具吸引力。”

    “平时工作忙,很少有时间陪孩子出去玩,她只能在手表上和同学聊天互动。”上海家长马女士坦言,原本以为电话手表比手机更安全,没想到反而让孩子陷入了另一种沉迷。北京家长何先生则认为,校园里的攀比风气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别的孩子都在比点赞数,自家孩子不想落后,就只能跟着‘内卷’,这种风气让人担忧。”

    未来出路

    多方合力监管,规范行业发展

    儿童智能手表的规范,离不开明确的行业标准与严格的监管措施。近年来,相关部门虽已出台多项政策,但市场仍存在功能堆砌、信息安全等问题,需要监管部门、企业、家校进一步形成合力,推动行业规范发展。

    从监管层面来看,强制性标准的出台与落地是关键。2022年4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委)发布的国家标准《儿童手表》,覆盖定位性能、电磁辐射、信息安全等关键指标;2024年3月,中国网络安全产业联盟组织制定的《儿童智能手表个人信息和权益保护指南》实施,进一步要求企业为家长提供应用安装、社交控制等管理功能;2025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开征求《儿童手表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意见,明确提出“手表不可预置游戏、小说等娱乐导向应用”“支持设置使用时长和时段”“禁止手表端充值”等要求。

    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博士徐文静认为,将推荐性标准上升为强制性标准,能从源头减少风险,“政府和相关机构需加大抽查力度,对不符合标准的产品坚决下架,对违规企业依法从严处置,形成有力震慑”。

    从家庭层面来看,家长需承担起日常监管责任。

    徐文静建议家长定期检查孩子手表的使用信息,“及时发现陌生好友添加、异常充值等问题,同时引导孩子树立正确价值观,拒绝因手表品牌、功能产生的攀比心理”。

    同时,还需警惕“过度监控”带来的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谷传华表示,持续无边界的“监控”会让孩子时刻感到被注视,尤其容易引发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管理方式应有所调整——小学阶段可多沟通使用情况,青春期则需倾听孩子感受,在尊重与引导间找到平衡。”

    此外,家校的监督与反馈也是推动行业完善的重要力量。家长可通过消费者协会、市场监管部门等渠道,反馈产品使用中发现的问题;学校可定期汇总学生使用情况,向相关部门提出建议,形成“监管部门定标准、企业守规矩、家校提建议”的良性循环。

    “我们已经开展了专题班会,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虚拟社交,树立健康的价值观。”李凯云说,学校还向家长发放了倡议书,建议共同规范孩子的手表使用行为。

    (综合《中国青年报》《解放日报》、封面新闻等  本报记者王露对本文亦有贡献)

 

当前:4版(2025年11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