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品牌儿童手表灰色产业链曝光,引发诸多家长的担忧。不少未成年人在方寸表盘上构建起自己的社交圈,用点赞和好友数量衡量“身价”。这背后暴露的不仅是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漏洞,更是对孩子们价值认知的严重误导。
儿童手表最初的功能定位很清晰,就是通过定位和通话搭建亲子间的安全桥梁。但随着市场竞争加剧,部分品牌抓住孩子的好奇心和社交需求,开始在儿童手表里设置添加好友等社交功能,却对背后的风险视而不见。
对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来说,这种社交功能的危害不容忽视。最直接的就是助长攀比心理,孩子开始比谁的好友多、点赞多。有专家指出,长期攀比会扭曲孩子的价值观,让他们把外在的物质和虚拟的认可看得过重,影响孩子健康成长。另外,孩子缺乏辨别能力,很容易通过手表加陌生好友,不经意间泄露个人信息以及家庭信息,给别有用心的人可乘之机。
更加令人担忧的是,围绕相关儿童手表产品,网络平台上还出现了账号买卖、代刷点赞、代理运营等灰色操作。提供这些服务的,有相当一部分是洞悉游戏规则的未成年人。他们在家长看不见的范围里进行交易,将好友数、点赞量视为“变现”工具。在缺乏科学引导的情况下,孩子们是否会沉迷于此而耽误学业,又会不会在此过程中形成有偏差的金钱观,都有必要得到社会关注。
家长买儿童手表,买的是一份安心。儿童手表不该成为“焦虑制造器”,更不该成为滋生攀比心理的“名利场”。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强化监管和规范,让防沉迷机制真正建立起来,对违法违规的产品和服务,该下架的下架,该处理的处理。品牌方也应站在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角度,对儿童手表的社交功能施加必要限制,合理设定监护人监管权限,让未成年人以更适宜的方式应用相关产品,这才是更具社会责任、更符合大众期待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