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创新留守儿童关爱模式让山区教育焕发生机
方培铭
  本报讯(方培铭)安徽歙县许多农村学校地处老区、山区、库区,居家以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为主。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破解农村留守儿童“监管难、教育难、沟通难”的问题,从2015年秋季起,歙县积极探索山区留守儿童关爱新模式,先后在绍濂、街口、杞梓里、竹铺4所农村中心学校试点“山区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关爱项目”。项目试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办学效益,荣获今年8月份安徽省十佳志愿服务优秀项目典型。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转回原籍试点学校的学生达500余人,既缓解了“城区学校高班额压力”的局面,又扭转了“城区教育火热,农村教育冰冷”的不利局面,让农村学校焕发了生机。
  项目试点学校实行“3+1”教育管理模式,即留守儿童每月连续3周在学校学习生活,放假1周与父母沟通生活。在硬件方面,为满足学生寄宿需要,4所试点学校共投入600余万元实施学生宿舍楼新建、食堂改造等工程,并发动社会各界向学校捐助空调、饮水机等设施,改善学生生活条件。软件方面各学校组织教师建立“留守儿童关爱小分队”,每个留守儿童确定一名老师作为“代理家长”,指导和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结合“地校合作”项目,与黄山学院、徽州师范等学校结对帮扶,帮扶学校定期选派优秀的音体美专业大学生志愿者走进校园,与留守儿童沟通学习。除此之外,还依托乡村学校少年宫的书画室、图书室、歌舞室等场所,每周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不少于两次,每月组织专题汇报演出活动一次,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还开展了非遗传承进校园活动,聘请“徽州剪纸”“徽州民歌”“徽剧”等传承人担任校外辅导员,到学校授课,使徽文化在校园中得以传承。
当前:第一版(2016年11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