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国际志愿者日”中山市市委书记陈如桂会见志愿者代表

烟洲书院修身学堂开课吸引众多市民听讲
全民修身行动是广东省中山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精神文明建设的探索,坚持以“全民”为参与主体,以“修身”为基本内容,以“行动”为主要特色,于2011年9月20日启动,5年多来稳步推进,有效提升了市民文明素养和城市文明程度,得到了中宣部、中央文明委与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弹指五年间,当年提出的修身行动已经渗透到中山人的工作生活中,调查显示,95%的市民表示愿意加入到修身行动中,仅各类“修身学堂”群众参与学习就达300多万人次,逐渐成为文化自觉,基本形成培育文明人和文明风气的长效机制,走出了一条把全民修身行动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中的全民修身之道。

2015年中山市十大“最美家庭”颁奖典礼暨“传承好家风”城市论坛

石岐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开辟多片区域供市民进行创作

外来人员通过积分方式入户,为户籍改革提供了一个可行的途径
全民修身成为中山人的文化自觉
“修身岂为名传世,作事惟思利及人。”这是一代伟人孙中山一生高风亮节的真实写照。
一个世纪后,伟人故里为寻找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上的 “最大公约数”,构建新老中山人的共同精神家园,创造性地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全民修身行动。这种史无前例的大胆探索和开拓,正是中山人秉承伟人“敢为天下先”精神的体现,更是取得“仓禀实”后社会如何“知礼节”的时代新命题。
来自粤东的苏先生十年前大学毕业后留在中山工作,由于没有落户中山,苏先生坦言缺乏城市归属感。两年前,苏先生碰到一个棘手的问题,儿子差不多到了入学年龄……发愁之际,朋友告诉他尝试申请积分入户入学。苏先生梳理一下自己的积分条件,学历、房产、纳税……后来凭着入户入学积分卡,苏先生的小孩去年如愿进入了东区一所公办小学。苏先生说,正是中山开放包容的社会机制,让他获得了平等的社会资源,也是他选择继续在中山安居就业的缘由,“我现在还领取了修身积分卡,参加各种修身和志愿活动,挺有意义的。”
沙溪镇龙山村、龙瑞村于2012年率先成立社区建设协调委员会,探索聘任优秀异地务工人员为村“两委”特别委员,拓展异地务工人员“参政议政”渠道。目前全市210多个村社区聘请了来自外省的560多名新中山人担任村(社区)“两委”特别委员,他们除列席“两委”会外,还通过驻室接访、走访调查等方式广泛收集包括异地务工人员在内的辖区居民意见及诉求并提交村委会研究,跟踪督办村(居)民代表大会、村(居)委会有关服务管理事项的落实情况,确保村居民、异地务工人员的诉求得到解决,利益得到保障。
经历140多年风雨的烟洲书院成为全市修身学堂总堂,目前全市1100多间“修身学堂”成了市民修身学习的好去处。成立全民修身行动研究中心,编制《修身导读》《修身楷模》等读本,印发50多万册。制作播出大型纪实纪录片《医院里的故事》,传播“大医精诚”的美德,登陆CCTV-9纪录频道播出。在全市选择基础条件好的6个公园、12个广场、32个社区为试点,推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公共场所建设。结合本地特色的香山文化、博爱文化、民俗文化等,通过修身墙、修身长廊、家庭教育大讲堂、城市论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文化感染力。创新开展“微家书”活动,将修身寓于孝老爱亲和家庭美德之中,投稿数达到6.3万余篇,网友对“微家书”作品点赞量达1000万个。修身行动已经成为中山人的普遍行动和文化自觉并落地生根。
全民修身已经初步形成机制系统
启动全民修身行动之际,市委市政府深知这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把修身融入到百姓生活的日常中,让他们随时感受、随时实践,而且需要缜密的制度化建设,通过五年形成相对稳定的行为规范体系,以发挥约束、引导和规范作用,最终让全民修身逐渐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常态化长效化开展。
2011年至2015年,中山市将全民修身行动分解为启动年、普及年、巩固年、深化年、规范年。5年来,中山市积极探索从物质上和精神上褒奖人们的道德行为,推动修身行动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制度规范相一致,让全体市民通过修身行动更有获得感;率先探索异地务工人员通过参与全民修身积分入学入户,1.8万名流动人员通过积分制入户中山,5.2万名流动人员子女通过积分入读公办中小学。制定完善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十杰市民、百佳外来工等评选表彰办法,设立道德帮扶资金,帮扶有生活困难的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定期评选表彰修身学堂示范点和特色修身项目,出台《全民修身行动测评体系》,将修身工作的测评结果作为各级、各部门班子量化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先后评选认定“博爱100”公益创投、“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主题公园、党员不午休志愿服务等127个特色修身项目。
制度的常态化长效化,激发了越来越多的市民主动参与修身行动,促使人人向善,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鲜活感人故事。深入开展文明网络、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等活动。启动“车让人、齐修身、行文明”奖励活动,共有9000多位文明驾驶员受到奖励。中山“慈善万人行”已经成功举办29届,共筹集捐款10亿元,慈善活动与修身行动相得益彰。自活动开展以来,各类好人好事不断涌现,截至今年8月底,评选出“中山好人”297人,其中26人登上“广东好人榜”,39人登上“中国好人榜”。照顾两位智障儿半个世纪的伟大母亲麦婆婆、“最美公交售票员”李元娟、坦洲镇“托举哥”余修凯、勇救落水女子的退役武警章立……这些都是全民修身“固于制”新气象的最好注脚。
著名学者李君如、俞可平、万俊人、莫道明、陈金龙、唐凯麟等认为全民修身行动具有全国示范性意义。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党委书记、教授葛晨虹所言,中山全民修身行动循着“启于学、育于家、立于业、践于行、固于制”的布局全方位系统展开,经过5年探索和完善,全民修身行动已初步形成机制系统,基本构建了新老中山人的共同精神家园并塑造了一个完整的现代人文精神体系。
中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