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6非遗保护关键词:
提振精气神 激发新活力
        从年初“工匠精神”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年尾“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刚刚过去的2016年对于我国的非遗保护领域而言无疑是提振士气、激发活力的一年。
  无论是广大的非遗传承人、非遗保护工作者,还是致力于非遗保护研究的专家学者,这一年,都给他们留下了许多难忘的瞬间。将那些被提及最多的事件、最务实有效的举措和表现最为突出的发展趋势梳理出来,我们或许可以得到这些关键词。
        研培计划
  2016年可谓中国非遗研培计划“元年”。2016年1月,由文化部、教育部联合启动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正式全面实施。57所高校,160期培训,近万名培训学员……研培计划促进了传承人群与高校的平等沟通,让学员们树立了自信、激发了潜能,同时还提振了社会各界参与非遗保护的士气。
        振兴传统工艺
  2016年,从文化部到全国各地均探索实施了一系列措施推进传统工艺振兴。
  除了国家政策之外,许多社会力量也加入到振兴传统工艺的队伍中来。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与阿里巴巴公司共同开展了“传统工艺互联网推广模式研究”课题项目,推动在淘宝网上设立非遗频道,为非遗传承人群搭建起传统工艺产品的网上展示和销售平台。
        补助经费提档
  自2008年开始,中央财政开始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予以补助,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年0.8万元,2011年补助标准提高至1万元。到了2016年,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习补助经费标准由每人每年1万元提高至2万元。文化部办公厅还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大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支持力度、落实好传习补助经费的通知》,要求各地文化部门协调财政部门,相应提高省级及省级以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习补助经费标准。
        抢救性记录工程
  当下,开展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程业已成为当下刻不容缓之要务。在“十二五”期间实施抢救性记录工程基础上,2016年,文化部又展开了对253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掌握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的记录工作。为确保抢救性记录工程的质量和效果,文化部组织编写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操作指南》。2016年9月,举办了全国抢救性记录工程培训班,对抢救性记录工程中的文献搜集、田野调查、口述史访谈、非遗实践拍摄、资源后期整理编辑等方面开展专题培训。
        文化生态保护区
  2016年文化部开展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评估。福建闽南、安徽徽州和山西晋中3个实验区进行了自评估和交叉评估工作。同时,新一批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工作也在去年陆续启动。青海玉树、福建龙岩、西藏拉萨、河南宝丰等申报地区报送了申报材料。已经建立的18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了62个非遗传习中心、增设287个非遗传习点。
        二十四节气
  在2016年末的文化事项中,或许再也没有什么比“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更令人振奋了。社会各界对此都表现出一种超乎寻常的关注和热情,全社会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激情也被重新点燃。
  对于中国人而言,二十四节气是融于民族血脉的文化传承。相较于某个具象的非遗项目而言,二十四节气更像是一个文化的集合,它不仅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同时也蕴含着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深意,是一种生存的智慧和生活的哲学。
        全民乐享
  在2016年的文化遗产日期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组织开展了800余场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展示宣传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全民参与、共享非遗保护的成果。而对于非遗,年轻人有自己的方式了解它、走近它,比如“直播”。2016年暑期,清华美院的学生就用网络直播的形式将他们“探宝之旅”的所见所闻分享给广大网友,同时也为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带来了更多的关注与支持。 王学思
当前:A3(2017年01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