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白薯的历史有多久?
  说起北方冬日里的街头美食,莫过于糖炒栗子、烤白薯和冰糖葫芦了。早年间,一过立冬节气,街头上卖烤白薯的就多了起来,并伴着一阵阵的吆喝声:“来块儿热乎的!”那么烤白薯最早是出现于何时呢?
  白薯于明万历年间在福建引种成功
  白薯,本称番薯,不同地区又有红薯、甘薯、金薯、红苕、地瓜之称。之所以称番薯,大抵因为它是“舶来物”的缘故。
  甘薯原产于美洲,而传入我国是在明朝万历年间。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中援引《采录闽侯合志》记载:“按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年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行栽播。”陈振龙是福建长乐人,明万历年间,他弃儒经商,到了吕宋(今菲律宾)。陈振龙见当地到处都种有甘薯,可生吃也可熟食,而且还容易种植,联想到家乡时常灾歉,食不果腹,遂引种回国,经一年试种,终于成功。
  白薯被乾隆皇帝赐名为“土人参”
  烤白薯不但是一道美食,还具有祛病保健的功能。清代医学家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称“其性平味甘无毒,入脾、肾二经。能凉血活血,益气生津解渴止血,宽肠胃通便秘,产妇最宜。”
  据传,乾隆皇帝也是自从吃了烤白薯以后,便秘症也不治而愈了。乾隆皇帝十分高兴,夸赞白薯是“功过人参”,遂给白薯赐了个“土人参”的美名。
  烤白薯的秘笈为“七分烤三分捏”
  当下,街面上卖烤白薯的摊贩,大多是将大汽油改造成烤炉,炉膛上端有放生白薯的铁箅子,下端是燃烧的煤火,靠煤火的热力将白薯烘烤熟。商贩们多是一大早就推着车出来了,找个人来人往且背风的街口招揽生意。他们用大铁钳子夹着白薯,在炉子里翻烤,时而吆喝几声。
  烤白薯看似简单,但要掌握好火候并不容易,俗话说“七分烤,三分捏”,也就是烤的过程只占七分,余下的三分全凭着一点点捏熟。这捏要轻重适度,捏轻了,不易熟,捏重了白薯会变形,就不好卖了。而卖烤白薯的吆喝声也算独树一帜,多不是直接吆喝:“谁买烤白薯!”而是吆喝:“锅底来!栗子味儿!”或“来块儿热乎的!”被称为“京城叫卖大王”的臧鸿老先生曾将老北京卖烤白薯的吆喝声演绎得惟妙惟肖:“黄的瓤儿甜咧,吃到嘴里赛糖疙瘩,月饼馅儿也不如它……” 佟文
当前:A3(2017年01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