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故事:梅花香里说“槑”字
“槑”是继“囧”之后网络流行起来的又一个古文字。“槑”字由两个“呆”组成,其字形就像两个呆头呆脑的大头娃娃并肩而立,常被网友戏谑解读为“比呆还呆”。浏览各大网络的社交平台,“你还真槑”“太槑了”“超槑超吓人”等说法大行其道。在很短的时间里,这一沉寂多年的古文字迅速蹿红网络,成为网民新宠。
其实,“槑”的字义跟“比呆还呆”八竿子打不到一块儿。“槑”是“梅”的异体字,在古汉语里,“槑”的音、意及用法都等同“梅”。清人龚自珍的《病梅馆记》,在过去也写作《病槑馆记》。
不过,“梅”的本字应为“某”,亦作“楳”。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为:“某,酸果也。从木、甘。阙。槑,古文某,从口。”清段玉裁注曰“此是今梅子正字”。为何“某”义训酸而形从甘?段玉裁称:“甘者,酸之母也。凡食甘多易作酸味。水土合而生木之验也。”同时“槑”是“某”的古文。1955年12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其中就包括“梅”的两个异体字——“楳”和“槑”。因此,“槑”是明文规定“停止使用”的废字,而现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则是因为它在网络中被人使用频繁。
在现在的网络用语中,“槑”已经跳出了字典中的任何一个义项。经过网民约定俗成的翻新使用,不仅在语义上赋予其 “很呆、很傻、很天真”的网络新义,一些网友还取“槑”的读音替代“没”“霉”“美”等字,造出了诸如“槑心槑肺”“槑完槑了”“槑事儿找事儿”“十全十槑”等网络新词。网友们根据“槑”的字形特征和读音谐音赋予其新的含义,重新阐释了自己对“槑”的认识和理解,充实和丰富了网络语言。“槑”字能否继续走红下去,甚至进入正式的语言体系并为公众所认知,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对此,我们应保持一种宽容审视的态度,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文字的“古为今用”现象还有很多,现代人用全新的眼光对祖先遗留下来的文字瑰宝进行审视和发掘,说不定过段时间又有哪个古文字“复活”呢。 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