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音乐会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陈俊珺
       在辞旧迎新之际,聆听一场新年音乐会,成为了不少人的习惯。
  新年音乐会不仅是一座城市的名片,它还营造了一种氛围,提供了更多机会让平时很少走进音乐厅的人愿意来感受音乐的美好。从人们熟悉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到柏林爱乐新年音乐会,再到上海的各类新年音乐会,这其中究竟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施特劳斯是如何
    与新年音乐会结缘的
  在全世界各地的新年音乐会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每年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举行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而被誉为“音乐之都”的维也纳正是新年音乐会的发祥地。
  1847年12月31日,一场音乐会在维也纳郊外举行。当时的报纸是这样描述的:“指挥是一个卷发、肤色黝黑的人,他的嘴唇微微向上翘,给人一种富有天才的印象。他举起小提琴,随着琴头的摇摆,明快流畅的音乐便从一个规模虽小但素质很高的乐队中飘荡出来。” 这位肤色黝黑的指挥,就是著名的老约翰·施特劳斯,这场音乐会开创了用音乐会庆祝新年的先河。那么,维也纳爱乐乐团又是如何与施特劳斯家族的作品结缘的?1929年8月11日,非常热爱施特劳斯作品的指挥家克莱门斯·克劳斯在奥地利萨尔茨堡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举行了一场全部由施特劳斯家族作品组成的音乐会。由于音乐会的巨大成功,一直到1933年,每年都举行类似的音乐会。
  然而,直到1941年,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新年演出才被正式称作“新年音乐会”。从1959年起,电视台对新年音乐会进行转播,从此,这一音乐会成为世界最知名的音乐盛会和奥地利文化的象征。1987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第一次在电视荧屏上和中国观众见面。
  时至今日,一年一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始终是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年度音乐盛会,全球大部分电视台和电台都会进行现场直播,而音乐会的现场门票则需提前几年预订。
   《拉德斯基进行曲》的“彩蛋”是怎么来的
   每年,维也纳爱乐乐团都会在全世界的一线指挥家中挑选一名新年音乐会的执棒者,而这一人选的公布总会引起全世界乐迷的关注。卡拉扬、洛林·马泽尔、克劳迪奥·阿巴多、祖宾·梅塔、里卡尔多·穆蒂、马里斯·杨松斯等一大批世界知名指挥家,都在金色大厅展现过他们的独特魅力。
  在1987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当最后一首《拉德斯基进行曲》欢快的旋律响起时,听众们情不自禁地应和着节拍鼓掌。这时,著名指挥家卡拉扬转过身来,示意观众随着音乐的强弱和节奏来鼓掌。从此,观众在乐队加演《拉德斯基进行曲》时跟着音乐一起鼓掌,成为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的保留“彩蛋”,整场音乐会也达到了气氛最热烈的时刻。
  在1989年的新年音乐会上,当《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的旋律响起时,指挥家卡洛斯·克莱伯中断指挥转过身来,向现场听众、同时也通过电视向全球收看直播的观众说道:“我敬祝大家:新年快乐!”这声问候,给了观众大大的惊喜。
  此后每年当《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的旋律响起时,指挥都会经过精心准备,代表乐队向广大观众致辞,而致辞的语种也不再局限于德语,英语、中文等几十种语言都会出现在新年问候中。
  新年音乐会市场逐渐火热
  对大多数普通观众,尤其是古典音乐的入门级观众来说,听施特劳斯的作品最为合适,曲目不难懂,气氛又轻松。但对资深乐迷来说,听新年音乐会就可以不局限于施特劳斯了。
  在同样拥有深厚音乐传统的德国,每个新年前夜,在柏林爱乐大厅举行的柏林爱乐乐团新年音乐会也已成为了一项与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齐名的盛事。与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主打施特劳斯家族作品不同的是,柏林新年音乐会每年都以某位音乐家、某一种音乐体裁或一部著名音乐作品为主题,比如现代音乐主题、美国音乐主题等。
  近年来,上海的新年音乐会市场也逐渐火热,尽管与维也纳、柏林等传统品牌相比还处在成长期,但各个院团的演出也形成了一个演出季,吸引了不少观众。
  从2009年起,上海交响乐团首创了“上海新年音乐会”品牌,著名指挥家穆蒂首次访华指挥了当年的新年音乐会。今年,纽约爱乐音乐总监梵志登在2017年新年音乐会上带来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拉威尔的《波莱罗》等知名作品。在东方艺术中心,英国国家交响乐团奏响了新年的序曲,在2016年12月31日晚与观众们一起在音乐中跨年。春节前夕,曾被评为世界最佳交响乐团的荷兰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将在东艺献演两场重磅音乐会。而在上海音乐厅,陪伴了上海观众多年的维也纳约翰·施特劳斯乐团将继续带来经典的施特劳斯作品。(源自《解放日报》)
当前:B4(2017年01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