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跃在田间地头的乌兰牧骑
记首届“全国文明家庭”魏世铎一家的事迹
卢瑶

家庭名片:在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嘉农镇,有一个深受村民喜爱的“民间艺术团”——魏氏戏班。这个由二十余名普通农民组成的业余演出团,以自己独特的演出风格,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活跃在田间地头的乌兰牧骑”。

 

       54岁的魏世铎从事着跟文艺毫不相关的职业,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开拖拉机的”。一家人在不同的领域做着不同的工作,但只要一开始表演,就会绽放相同的光彩。
       新时代的新机遇
       1977年,振兴川剧之风盛行,魏世铎的父亲在嘉农镇成立川剧团并招收学生学艺。在80年代中期,港台流行音乐涌进内地,即使偏远的乡村,年轻人也有了自己新的兴趣爱好。川剧、民乐,欣赏者少之又少。改革开放之后,政府组织成立了乡村老年协会,以魏家为骨干的民间团体再次重操旧业。
       魏氏戏班的演出人员包括魏世铎年迈的父亲、爱人、儿子、媳妇等人,他们不为名利,只因为自己爱好文艺所以集结在一起。这个家庭文艺队,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引起当地农民的关注与支持。原因在于他们以丰富的演出形式,讲述着老百姓身边的故事,歌颂着现代和谐社会的幸福生活。每个家庭成员都为演出各司其职:魏世铎的父亲负责写快板词,他自己负责编曲、编剧本,妻子负责编舞……一家老少齐上阵,次次赢得满堂彩。
       魏氏戏班为水利局创作的小品《戏水》,为不锈钢厂创作的《探亲》,都受到了群众的喜爱。而这些故事,都是魏世铎贴近群众生活,细心观察而创作出的成果。

       “要不就不做,要做就做好”
       尽管一天工作下来,魏世铎已经很疲惫,但他仍然要把自己的乐器拿出来,哪怕只是擦擦唢呐,摸摸笛子。对于演出,对于剧本,他更是有着自己的坚持。“要不就不做,要做就做好。”也正因为这种热爱,魏世铎创作了很多具有亲和力,又蕴含深刻道理的好剧本。
       2006年,针对农村婆媳关系难处的现象,魏世铎以滑稽、有趣的《夸媳妇》展现了三个婆婆对自己媳妇的喜爱。三个媳妇有不同的职业,但都得到了婆婆的夸奖。小品语言以方言为主,能够第一时间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在魏世铎创作的大多数剧作中,方言、笑话,都是时常出现的元素,他将“接地气”做到了极致。
       2008年,魏世铎创作了《仁慈》一剧,并将它以小品剧的形式展现给观众。《仁慈》主要讲述了当今社会 “扶不扶”的热点问题。故事不仅讲述了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信任缺乏,好人难做的现象,也将农村社保、医保的普及穿插在故事中。
       淡泊名利 专心创作
       面对自己获得的荣誉,魏世铎表现出农民淳朴的特性:“我不愿意出风头,我就是喜欢低调。”简单的话语跟他在介绍自己作品时的滔滔不绝截然不同。尽管在2013年获评第四届“感动沙湾人和事”文明新风典范,2015年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今年又成为300户“全国文明家庭”之一,魏世铎对于名利看得仍然淡泊。
       “生活中琐事太多了,一旦有了灵感,发现了新鲜事,就要随时记录下来。为不锈钢厂创作的剧本《探亲》,就和他们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针对厂里工人都是来自四面八方的情况,讲了一对夫妻在探亲问题上起了争执的故事。”一个贴近群众生活的剧本自然会得到群众的喜爱,这就是魏氏戏班得到那么多人喜爱的原因。
       凭借着深厚的艺术功底、土色土香的文艺节目、生动活泼的表演形式,魏氏戏班“走一路红一路,演一场火一场”。同时,各级党委政府的资助扶持,为魏氏戏班的发展夯实了基础,带动了嘉农镇的文化活动质量“一个赛一个”。

当前:B1(2017年01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