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新民俗
        守岁、压岁钱、庙会、年夜饭……过去的几千年中,传统的春节民俗绵延至今,并通过自下而上的表现形式表达了人们内在的情感需求。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保持这些传统风俗的同时,也给节日注入了一些新元素,形成了新民俗。
  “昨天的时尚是今天的民俗,今天的时尚就是明天的民俗,今天我们很多尝试性的东西,如果能够被更多的人认可、遵守,必将成为明天的民俗,成为时代所赋予的心意。”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民俗学专家高巍总结了近十年来大家伙认可的、成型的新民俗。不妨跟随专家的思路,一起去看看都有哪些“新民俗”。
        全民看春晚
  每年的除夕之夜,家人一起看春节晚会几乎成为大多数家庭的第一选择,也是很多人挥之不去的一份“过年”情结。从1983年开始,春晚陪伴着中国人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的除夕之夜,春晚辞旧迎新也就变成了一种新的“守岁”方式。
        “古时候守岁有两层内涵,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祝福父母长寿,守岁的风俗,既是对生命的深刻领悟,又是对新年寄予的希望。” 高巍指出,但是,这个守岁的风俗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逐渐被弱化了,取而代之的是全民看春晚这一新风俗的兴起。
        年夜饭饭店吃
        传统意义上的年夜饭,其实从腊月初八全家人为年节准备食物就开始了,一家人为一顿饭忙碌,以至于平时舍不得吃的食物都要留到年夜饭当晚,这种企盼和参与的乐趣正是年夜饭的意义所在。
  但是近年来,在外吃年夜饭已渐成时尚。作为一年当中最重要的一顿饭,年夜饭以辞旧迎新之名,全家男女老少围炉而坐,其乐融融。“方便、省事儿”是许多人选择到饭店吃年夜饭的主要理由。
        中国年走向世界
  在国际化大背景下,如果中国的春节已经随着国人在全世界各地生活、工作而跨越了国家,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和人们喜爱的节日。在国外有些地方,中国的春节被定为合法节日,这就说明,中国年走向世界有利于借鉴国外先进的年节文化,同时也成为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
        晚辈给长辈“压岁钱”
  按照习俗,吃过年夜饭,就发压岁钱,这是孩子们新年最盼望的礼物。高巍说,压岁钱又叫“压祟钱”,传说用它可以压住邪祟,保证晚辈平安度过新的一年。这一传承千年的习俗,蕴含了长辈对晚辈自上而下的关爱。
  而当下,和传统习俗反其道而行之的,是近些年来在不少城市兴起的晚辈给长辈压岁钱。春节期间给父母或者其他长辈压岁钱,既能表达感恩之心,这也是传统春节文化的核心,又体现了孩子对老人的敬畏之心,唤起了人们的尊重意识。
  高巍介绍,给老人压岁钱是子女表达孝心的一种形式,在生命教育越来越缺乏的现代社会,让晚辈给长辈压岁钱,是特别适合在家庭中推广的新民俗。
       
出国外地旅游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春节本来应该是不远万里回家团圆的日子,可现在却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春节期间出门旅游,这成为春节期间的一大新民俗。
  高巍说,随着现代人工作压力的日渐增大,借助春节长假出去放松一下是很多人的选择。虽然说春节期间的休闲娱乐也是其中一大主题,出去旅游并没有违背过年核心的诉求,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对春节传统的团圆主题是一个冲击。
  “和休闲娱乐相比,感恩是春节更加重要的主题。在辞旧迎新的时间点上,如何处理好春节期间亲情的表达和出门旅游,即自己乐和全家乐的问题,这是每一个人需要考虑的问题。或者可以在旅行中带上长辈一起,或者分一段时间旅游,分一段时间回家陪父母,这也是每个人应有的责任。”
       
反向过年兴起
  车票难买、假期短暂等现实困难常常阻止了外地打拼年轻人回家的脚步。于是,不少异乡儿女们有了一个新的选择:接父母来自己工作的城市过年。这些年来,“反向过年”——父母们选择到儿女们家里过年的新年俗悄然兴起。
        “反向探亲其实是一种低成本的过节方式,是对传统探亲方式的补充。从根本上彰显了农耕社会以根为归宿或者大事要回家的理念,实际上,春节最大的意义是一家人能够顺利团聚,共享天伦,在哪儿过年其实是次要的。”
宗合
当前:A4(2017年01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