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母亲”的名义爱你
——大学教师张晓晖的十年“草根”公益助学之路
潘志贤 王晓晴
“母亲的爱是最伟大的,也是不求回报的,希望参与‘母亲助学活动’的人,能够怀有无私的爱,不求回报。”2006年,张晓晖“以母亲的名义”发起了公益捐助活动,他说:“在自己活得好的时候,要做一个能帮助别人的人。我要力所能及地使助学金继续运转,让‘母亲助学活动’继续走下去。”
2006年12月6日,为了帮助自己所教的贫困学生,25岁的河南大学德语系教师张晓晖发起了不求回报的“母亲助学活动”。如今,“母亲助学活动”已走过10个年头,募集善款近140万元,其中张晓晖个人捐款15万余元,帮助贫困学生逾2000人次。
10年来,张晓晖发起的“母亲助学活动”帮助范围, 从河南大学的贫困生扩展至河南兰考、南召以及云南金平山区等地的贫困生,先后组织33次前往河南南召山区、1次前往云南金平山区、3次前往河南兰考进行助学支教活动。
七尺男儿有颗“慈母心”
“母亲助学活动”起于博客上的一封倡议书。
2005年,张晓晖成为河南大学的一名德语教师。2006年12月,张晓晖偶然得知在他班上的一名女生因经济困难,一天只吃一顿饭,而另外一名学生因为父亲罹患癌症,打算辍学打工。这让张晓晖受到了强烈震撼,凌晨时在自己的博客中发出了筹款倡议。
因为自己不是网络名人,所以在发出倡议书后,张晓晖很担心不会有人捐款。让他意外的是,没过多久,就有8名网友捐出了2500元,张晓晖自己也捐出了1000元,随后张晓晖将这笔钱送到了河南大学的7名贫困生手中。
努力搭建起信任的“桥梁”
张晓晖原本以为这次捐助活动就此结束了,但是仍然有网友不断地从全国各地汇款过来,这使得他下定决心将“母亲助学活动”坚持做下去。
刚开始,捐款人大多是张晓晖的好友,“毕竟,在网络世界里,人们很怕被骗”,张晓晖说。于是,他在博客中实时更新捐款信息,每名受助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每笔捐款去向全部公开、接受监督。每当账户支出一笔钱,张晓晖都会把受助者信息和银行凭证寄给捐款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母亲助学活动”赢得了越来越多人的信任。“这个社会从来不缺少爱心,只是缺少让他们放心的渠道。”张晓晖说。
“直接捐助贫困生,无任何中间环节,保证所有捐赠100%落实到学生手里。”这是张晓晖的承诺。随着助学金运转规模扩大,所需的费用也越来越多,他每年几乎都要把一半的工资投入其中。
日益庞大的支出让张晓晖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在委培读研期间,张晓晖只能领到基本工资,为了保证“母亲助学金”正常运转,他就出去打工筹钱:每周一、三、五晚上做两个半小时家教,周六则从早上8点半一直讲课到晚上9点半,除此还抽时间给企业当翻译。
“最特别、最纯粹的公益”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晓晖得知河南南召山区还有很多贫困学生上不起学,经过实地考察,他决定尽全力资助他们。为了保护孩子们的隐私、不让他们受助时有压力,张晓晖每次都是悄悄家访。在他眼中,贫困的孩子不仅需要物质资助,更需要理解与关爱。“贫困生的内心或多或少都有一种自卑感,过多的关注,可能会伤到他们的自尊心。”张晓晖不大张旗鼓举办捐赠仪式,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贫困生的自尊心。
南召第一高级中学教师邱康源记得,他第一次跟“母亲助学活动”进行志愿者家访的当天下着大雨,山路湿滑。志愿者们坚持走访完所有的贫困生家庭后又匆匆乘车赶往下一所小学。邱康源说:“这是我遇到的最特别、最纯粹的公益。”
心怀感恩继续前行
张晓晖说:“大家总说是我影响和带动了很多人参加公益活动,但我知道是这一群善良的人感动着我,一直推动着我,让我不能停下脚步,和他们一起做公益”。10年来,张晓晖曾试图组织捐款人聚会,但一直没有实现,他说,捐款人大多是那种“愿意帮助别人而且不想得到什么回报的人”。
10年的“草根公益”之路,“母亲助学活动”不求回报却收获着“回报”。如今,张晓晖的学生已有200多人在毕业后参与捐款或支教,其中有30人还加入了“一对一”帮扶的行列。而受过资助的贫困生中,已有50多人于毕业后开始回捐,100多人成为志愿者或参加暑期实践团,还有很多人也纷纷在学校加入公益社团。
张晓晖说:“下一个10年,我们会继续行走在公益的路上,也期待更多的人与我们一起,到山区去,用自己最实际的志愿服务为山区的孩子送去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