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素养需要文明之手共呵护
王关林
       如今,昆明街头处处可见骑着共享单车出行的市民和游客,共享单车已成新宠。但是,在街头越来越容易看到的共享单车,“生存状况”似乎并不怎么乐观,短短一个月里,就发生数起共享单车遭黑手破坏事件。车坐垫被人卸下、车龙头360度扭转、轮子被卸走,当初被市民吐槽的二维码被刮花现在看来已经算不得什么大事,小黄车在昆明遭遇到了各种“破头断腿”的惨痛经历。(2月8日云南网)
      城市文明中暴露的问题,不仅是城市管理的重点,也是社会治理的难点。之所以难,是因为城市文明建设需要群众的支持和理解,养成和呵护。公共自行车,是城市文明的产物,也是公共服务最有效的举措,设立公共自行车自动借骑点,就是方便群众出行,真正体现了公共服务方便群众的惠利。但是,在街头越来越容易看到的公共自行车,生存状况堪忧绝对不是伪命题。除了昆明,其它地方也不乐观,不少公共自行车遭人为破坏也是常有发生。
       要解决城市的“顽症痼疾”,不能少了铁手腕。如果是车辆被恶意损坏、侵占或者偷窃,属于刑事犯罪范围,应由公安机关负责处置;如果是乱停乱放,停放在人行道或者盲道上,则由城管执法;若涉及利用二维码发布广告,属于工商部门管理。以上行为都必须用管理的铁手腕去治理。
       要从源头上解决城市管理问题,还需要提升市民的主人翁意识。虽然相关部门都可主动干涉,但是单独依靠政府行政力量的推动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就目前公共自行车的发展保护情况来看,更多的只能依靠用户主动提供举报信息,因此,假如市民能主动承担起照顾好公共自行车的责任意识,少一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旁观心态,问题就会减少很多。另外可以适当对一些举报给予奖励,鼓励引导广大市民都参与到维护公共服务设施的行列中,通过市民带动市民,开展好教育引导工作,自觉做好公共服务设施的保护者。
       如何让城市“顽症痼疾”及早消弭?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和管理要一起抓。只有狠抓日常管理工作并通过宣传教育,让市民共同监督那些不文明行为,才能让更多的市民知晓并遵守文明行为规范,从而提升整体文明素养,共同为城市管理出招出力。
当前:B2(2017年02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