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视观众审美能力绝难久长
  最近,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收获不少好评。虽然不少观众评价,这才是历史正剧的范儿。但是,目前恐怕还不是为影视剧市场的“清流”奉上赞美的时刻。现在的影视剧市场,还有一种剧大量存在:不讲逻辑、缺乏诚意,用修图软件“抠”出场景,演员不到现场全靠替身。编剧毫无逻辑,纯靠明星撑场的影视剧,几近泛滥。
  “奇葩”之作,不乏拥趸;良心之作,饱受冷遇。以《大秦帝国》为例,第二部《纵横》上映时,同样叫好连连,收视率却很惨淡。而前段时间某些陷入抄袭风波的电视剧,收视率却颇为可观。
  主流舆论在谈及缺乏诚意的影视剧时,总是不乏“轻蔑”,拿出艺术的标尺衡量一番,打上一个“残次品”的标签。但在当前资本汹涌的影视剧市场,只要这种“套路”足以继续收获粉丝,收益依旧可观,艺术品位就只能被迫让位。批评方有理有据,制作方盆满钵满。
  倘若持续如此,真的可以行之久远吗?前段时间,不乏人气偶像的《美人私房菜》虽颇受关注,但因为收视率太差遭遇停播。而同期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在不少收视率统计的平台上占据首位,远超其他当红影视剧。这些或许都是信号:“劣币驱逐良币”终究是种非正常状态,“优胜劣汰”才是市场的铁律,影视剧市场亦然。一味地挥霍明星的影响力,轻视观众的审美能力,绝不是长久之道,终究会遭遇市场规则的反噬。
  不能否认,有些“抠图剧”俘获大量观众有其合理之处。曾有电影人如此评价:“电影是给眼睛吃的冰激凌,是给心灵坐的沙发椅。”电视剧也是这样。尽管在剧情安排、偶像选择上确有抓人心处,但一味地粗制滥造,真能所向披靡吗?或许,电影市场的表现可以作为参照: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达440亿元,当时电影界一片乐观,预计2016年票房将达600亿元,然而,虚火褪去后,实际交出的成绩单只有457亿元。
  我们相信市场的“自净”能力,必将随着观众整体审美品位的提升而优化。创作者也当有自己的坚守,倘若有一天满屏幕都被“神剧”占据,那么潮水一旦退去,尽是裸泳者,再也找不出一个合格的了。易之
当前:A3(2017年02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