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需要长久的热忱和虔诚的心
袁 矛
  3月是一年一度的学雷锋月,进入3月份以来,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学雷锋活动,这既是对雷锋同志最好的纪念,也是对雷锋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在新时代,雷锋精神与中国志愿服务精神已成为一种有机融合。各式各样的学雷锋活动,不仅有利于加强人们对雷锋精神的认知,尤其是能够培养青少年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力所能及帮助他人的习惯,最终形成温暖人心、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力量。
  根据去年12月16日召开的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六次会议公布的情况,目前,我国在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实名注册的志愿者人数已经超过了2825万,志愿服务组织在册登记也超过了24万个。在这些耀眼的数字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颗颗拳拳爱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雷锋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而我们惊喜地看到,这份精神正在代代传承并发扬光大。
  然而,在喜悦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冷静地思考,在这庞大的数字背后,可能隐藏着的问题。志愿服务是否需要进一步的专业规划?对于困境中的人,志愿者应该是持久地陪伴抑或仅仅是一名过客?……近些年,社会越来越重视关于个人德行的考核,一方面推进了我国社会文明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有一些人加入志愿者队伍,并不是因为对志愿服务的认同感,更多的是为了“镀金”或“加分”,长此以往,志愿服务的质量便很难得到保障。
  志愿者是什么?根据联合国的定义,志愿者是不以利益、金钱、扬名为目的,而是为了近邻乃至世界进行贡献活动者。在中国,我们可以用雷锋一句耳熟能详的话来解读: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句雷锋精神的最好阐释,表达出了志愿服务精神的核心——坚持、服务。做志愿者,不能只靠着一次热心、一时兴起的情怀泛滥,需要的是长久的热忱和一颗虔诚的心;不是为了展现爱心而做,更不要怀着浓重的同情怜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心态面对受助人。每一名志愿者都代表着人类奉献的美德,志愿者要时刻谨记,你是“服务”别人,不是“帮助”别人。
  当然,个别志愿者造成的不良影响,并不会否定掉整个志愿者团体的积极意义。相反的,这些问题的暴露会引起社会的反思,然后让志愿服务工作得到更好的完善。
  2月28日,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在北京召开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座谈会,强调要着力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将以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来提升志愿服务成效。
  所谓欲速则不达,志愿服务的路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断的质疑和修正中,中国的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会越来越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的志愿服务,一定会成为实现中国梦路上强大的精神动力。
当前:A1(2017年03月0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