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文明要跟上消费水准的提升步伐
朱昌俊
  近日,一篇题为“继宜家‘沦陷’后,无印良品也无法再保持清白了”的文章在网上引发热议,文章称店里的衣物、化妆品、文具、家装区都因为太多消费者的“试用”而变得面目全非。
  一些国际品牌的开放式营销在中国遭遇“水土不服”,确实耐人寻味。一方面,随着个人自主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感“严禁”式的管理,但另一方面,一旦缺乏明确的他律制约,不少人的自律表现却往往很难经得起考验,从宜家、无印良品的“沦陷”到近来屡屡引发关注的网约自行车遭受破坏的现象,都是最现实的注脚。
   对于国人的素养问题,过去不少文人学者都专门进行过分析,甚至上升到理念高度,由此也带来不少争议。今天再来看那些论述,虽不乏夸大与观察的局限性,但其中不少剖析其实仍具有现实针对性。当然,在今天谈论个人素养的问题,似乎越来越成为不被讨好的事情。甚至随着个人腰包逐渐鼓起来,不少人越发觉得素养不再是一个问题。在膨胀的消费能力的幻觉之下,一部分人只看到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利,而对应有的公德和消费文明却嗤之以鼻。
  现代社会文明习惯的塑造,当然离不开好的规则的引导,但反过来,强势的社会劣习,也容易将好的规则带偏,增加社会的发展成本甚至冲突与摩擦。就以时下国外品牌的开放式营销为例,这种方式若能搭配应有的社会公民素养,本应该带来的是多赢局面,既能彰显商家个性化的经营理念,也让消费者获得不一样的消费体验。可到头来,商家要么只能自认倒霉,要么只能慢慢“入乡随俗”,换成严格管制型的营销手段,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无论是国外品牌在中国所遭遇的现实尴尬,还是一些人在国外旅游时的表现所引发的争议,在某种程度上,其实都反映了部分公众的公共素养在与世界不同文明接触时,所呈现出的摩擦或不适。而这种“不适”在很多时候,正是通过消费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富起来的中国人,如何以体面、文明的消费行为,赢得多数人的尊重,消费文明的增长又如何跟上腰包鼓起来的步伐,确实越发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这不是妄自菲薄,而是必须要承担的自省。
当前:A1(2017年03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