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测量民生“温度”
本报记者 胡桂芳
        完善的公共设施服务,彰显的不仅仅是一座城市的魅力和公共责任,更是一种对百姓幸福生活负责的态度,一种全新的生活形态,它承载的是社会的文明进步,检验的是城市人文关怀的“温度”。
        第三卫生间的全面推广、共享单车的席卷而来、交通网络的四通八达、自助图书馆的24小时“待客”……近年来,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以一种欣欣向荣的姿态快速发展,在有效提升城市档次和品位的同时,更彰显了城市文明的显著进步。
        一种舒适的生活状态
        不断向基层延伸的公共服务让老百姓的生活更有“质感”
        “现在社区里的公共文化设施越来越多,文化娱乐活动开展得越来越好,生活在成都这样的城市简直是太舒服了!只要有空,我就会约上好姐妹到这里唱歌……”2月27日上午,在四川成都青羊区少城街道商业街社区活动中心2楼,60多岁的张清华和几个好姐妹正在排练歌曲,悠然舒缓的音乐充盈着整个房间。她告诉记者,刚退休那阵,感觉生活特别空虚无聊,每天除了买菜做饭就是逛公园。但自从参加了社区的合唱团后,生活变得有滋有味,唱歌成了每天的必要元素。
        在商业街社区活动中心2楼,记者看到设有市民学校、图书阅览室、家长学校、养老服务中心等活动室。“这些活动室全部免费向社区市民开放,并不定时地邀请专家讲课或教做手工。”商业街社区精品文化教育工作站的工作人员何云霞告诉记者,每天都会有一百多人来到活动室看书、跳舞、唱歌、学做手工等。社区里的合唱团、舞蹈团在表演中还曾获得省级乃至国家级的奖项,丰富多彩的生活让老百姓的幸福更有“质感”。
        商业街社区只是政府完善基层公共服务的一个缩影。在四川乃至全国,把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让更多居民受益的社区还有很多。近年来,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社会公共服务人性化意识逐渐成熟,公共服务水平也在不断深化。
        以第三卫生间为例,2017年全国厕所革命工作现场会提出全国5A级旅游景区都应配备“第三卫生间”。“第三卫生间”又称家庭卫生间,指除男女厕所外,多配备一个特殊功能间,解决一部分特殊对象如厕不便的问题。主要是指女儿协助老父亲,儿子协助老母亲,母亲协助小儿子,父亲协助小女儿等情况。
        “现在,全家一起外出旅游的情况很多,第三卫生间的建设体现了以人为本,更彰显了全社会在公共设施建设方面注重实用性和人性化。”成都市旅游局工作人员龚小茜向记者透露,今年年底前,成都每个4A级旅游景区至少建成一个“第三卫生间”,而5A级旅游景区则会实现“第三卫生间”全覆盖。
        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
        全国自上而下重视公共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公共空间活力
        城市居民生活的幸福程度与所在城市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直接相关,大力改进公共服务,是维护百姓权益的应有之义。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始终要求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行安排部署。尤其强调在“十三五”期间,要着重从扩大供给、完善结构、提高水平等角度综合施策施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标准化和法制化。各地根据实际,抓住机遇,乘势而上。
        前不久,《四川省“十三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出炉,全省将在强化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主体责任的同时,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作为旅游大省的四川,完善旅游公共设施也是强化公共服务的一部分。针对“第三卫生间”的覆盖问题,四川省旅游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2017年,四川将在5A级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重点区域新建或改建80座“第三卫生间”,完成80座只是第一阶段目标,下一步还将在重点旅游线路上打造“第三卫生间”。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以“率先在全国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打造中国法治先行区”为目标,建立健全了区级、镇街、社区三级法律服务机构,实现了社区(村、居)有司法行政工作室、街道有公共法律服务站、区里有公共法律服务大厅,为市民提供“窗口化”“一站式”便民法律服务,打造了“半小时服务圈”。
        自上而下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让公共设施从无到有,从简陋到丰富。这些公共设施在为百姓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以其独有的方式传递着城市精神,塑造着城市形象。
        一些更美好的期待
        城市在拉大框架飞速发展的同时更应注重公共服务的精细化管理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每个城市都在不同程度地拉大框架飞速发展,其变化可谓日新月异。然而,人们在感受大多数公共设施服务便利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一些细微的不便。
        “像这样的好天气,竟然在小区里找不到晾晒被子的地方,挂在树上或者放在健身器材上晒,保安要过来制止不说,自己也觉得有点不雅观。”2月27日正午,住在成都青羊区培风路某小区的杨女士向记者说道。听着杨女士这样说,站在她周围的几个阿姨也各自发表了意见,她们觉得自己所住的小区,存在部分健身器材破损、公共卫生间缺乏、垃圾桶摆放较少等问题,虽然都不是什么大事,却总让人感觉住着有些不舒服。
        而记者在走访中也发现,一些公共服务设施沦为摆设:广场上锈迹斑斑的健身器材、断线坏损的插卡式公共电话、残缺不全的公租自行车、坐上去摇摇晃晃的休闲座椅等,着实太煞风景。
        “一些公共设施不管是缺乏还是闲置都体现了城市管理者的服务意识不强。”来成都出差的刘伟向记者说出了自己的观点,让荒废的公共设施“复活”除了需要有关部门增强服务意识外,还要根据市民的需求变化转变思路进行动态管理。
        上海就公共设施实现动态管理做过有益尝试。该市将市中心的部分公共电话亭改成“WiFi亭”,信号覆盖区域内的用户经过简单认证后,即可通过手提电脑、平板电脑和手机等终端上网,很受欢迎。
        有关专家指出,城市建设不能片面追求规模和格局,要充分考虑百姓的实际需要,补齐短板,完善细节,让市民在使用的过程中感受城市“温度”。
当前:A1(2017年03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