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川剧
邓训晶(四川)
舞台,帷幕,铿锵的锣鼓声,一场川剧折子戏就要闪亮登场了。已经很久没看川剧了,我坐在剧院里,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引颈张望。
这久违了的川剧唱腔,把我带回到小时候。
上世纪60年代前,没有电视,大人们的主要娱乐方式就是看川剧。我周围全是喜欢川剧的人,我的父亲时不时地会唱上几句,他最爱唱的是《柳荫记》。高兴时唱:“兄送贤弟到青松,一对白鹤闹哄哄;两个毛色皆一样,不知哪个是雌雄……”生气时唱:“捉马贼,高声骂,千刀砍,万刀杀……”惹我妈妈生气了,会学着戏里叫:“娘子,息怒——”,让妈妈破涕为笑。
我的邻居胡大哥,是个地地道道的川剧迷。那时我们小镇上有个川剧团,胡大哥是台柱子,生旦净末丑都会,唱念做打样样精通。有段时间不能登台唱戏,他和几位票友一有时间就聚在一起,分角色坐唱,自娱自乐。有了新剧本,更是连夜抄下来,找票友们排练,就像川剧已经渗透到了他们的骨子里般。
可以说,我的童年是有川剧相伴的。小时候,我家旁边就是戏楼,只要有戏演出,大人们就会搬凳子去看,孩子们就在剧场里疯跑,只要不是特别出格,大人们一般不会管我们,任凭我们玩耍。经常在剧场玩,慢慢听惯了川剧,也就开始喜欢它了,长大些便能坐下来和大人们一起看了。
记不清是哪出戏了,内容还依稀记得,说的是有一年发大水,洪水冲走了儿子,母亲一路寻亲无果。十几年后,逃荒路上遇见一青年像她的儿子,就旁敲侧击询问,看见青年手上的胎记,认出了是自己的儿子,母子抱头痛哭,年幼的我还跟着潸然泪下……
“苦啊……”一声高亢的帮腔,把我拉回到现实。台上正在演《三家店》,店主马氏年轻时丧夫,以开店度日。一日,遇年少英俊的狄仁杰,遂生爱慕之心。马氏以情试之,狄仁杰以理拒之……这是一出经典的折子戏,它以低回婉转、行云流水般的帮腔,表露了马氏的孤独和对青年才俊的爱慕之情。
这帮腔,是指戏曲演出中,后台或场上的帮唱,用以衬托演员的唱腔,渲染舞台气氛,或叙述环境和剧中人的心情。它起腔定调,代替剧中人讲话,反映剧中人不便启齿又不能不说的内心独白。帮腔由幕后鼓师领帮,众乐手齐唱,渲染烘托气氛,让情节达到高潮。
川剧的锣鼓在营造川剧音乐氛围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常用的有小鼓、堂鼓、大锣、大钹、小锣(兼铰子),演唱时,各种乐器似大珠小珠落玉盘般贯穿其间,使念唱做打有机结合,形成川剧独有的艺术风格。台上俊俏的马氏,在锣鼓的伴奏下试探玉树临风的狄仁杰,引起台下老戏迷和老票友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和喝彩。
大幕徐徐拉拢,我还舍不得离开。那声声锣鼓,优美的唱腔,热情的观众,诠释了川剧在戏迷心中的地位。
川剧,早在唐朝就有“蜀戏冠天下”之说。它的锣鼓琴乐,它的台步舞姿,它的变脸、喷火、水袖,它浓郁的地方特色,使它在中国的剧种中独树一帜,不愧是中国戏曲宝库中一颗光彩照人的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