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互联网+”深化文明城市创建
要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深入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和网德工程,建好用好“网上道德讲堂”等平台,搭建城市“E管家”“啄木鸟”公众交互平台等,实现文明城市创建线上线下互动。(4月13日《中国文明网》)
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媒介日新月异,为精神文明建设拓展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精神文明建设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今天,我们要创新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势必要用好互联网这个途径、载体和平台,主动运用新方法、新思维,特别是用“互联网+”思维全面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增强群众获得感。
用“互联网+”深化文明城市创建,要全面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时代需要正能量,传播需要新载体。我们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做“活”网站平台,牢牢掌握网上舆论引导权,传播正能量,弘扬真善美。通过“指尖”上的文明引导,推动网络文明与城乡文明一体提升,线上创建与线下创建同步开展,让“互联网+精神文明”有力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用互联网思维塑造城市形象。
用“互联网+”深化文明城市创建,要实施好网德工程,大力营造文明新风尚。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深入开展争做中国好网民活动,引导人们提升网络文明素养,净化网络环境,让网络空间清朗起来。通过网络载体积极宣传身边好人、道德模范、公益达人等,“网聚”爱心,汇聚“微力量”,营造网络文明新风尚。
用“互联网+”深化文明城市创建,要适应信息传播方式和人们接受习惯的深刻变化,积极运用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传播文明理念,推进实际工作。办好文明传播新媒体,讲好文明故事。创建文明城市,要着力打造市民参与创建的活动品牌,在提升群众认知率的基础上“圈粉”,从而提升吸引力。
用“互联网+”深化文明城市创建,要积极开展网络公益活动,使公益精神弥漫网络空间。开展“互联网+志愿服务”活动,建设志愿者服务平台,让人民群众在参与中形成互动,“互为推手”“相互分享”,在互动中形成共鸣,推动志愿服务工作蓬勃发展。
用好“互联网+”思维,为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打开广阔空间,是群众参与、共建共享的好形式、好载体、好平台。“网聚”正能量,无远弗届,无“微”不至。 魏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