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繁为简有利于教育公平
樊大彧
4月16日,北京市教委发布了《2017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意见》,备受当地家长们关注的小升初政策随之尘埃落定。今年,将全面取消在小升初中已实施近十年的“推优入学”。北京市将继续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进一步降低特长生入学比例。
“小升初推优”,是指根据小学生的身体素质、综合素质、学业成绩等标准,选出一些优秀学生向重点中学进行推荐就学。此前,“推优入学”作为小升初的入学方式之一,其出现的本意是为了遏制择校乱收费等不良现象。“小升初推优”政策实施以来,虽然对促进基础教育公平、均衡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近年来其负面影响也逐渐显现,相关争议也越来越多。在“小升初推优”政策实施期间,“推优”学生比例一度呈现扩大趋势,同时,学生获奖、评优的范围也呈扩大趋势,“市、区、校三好”“各级少先队员标兵”“十佳少先队员”等,都逐渐纳入“推优”的范围。此外,在“推优”的过程中,学生的统测成绩排名分量越来越重,这也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分数、排名、获奖、评优,各种事关学生切身利益和前程的敏感词交织在一起,让“小升初推优”政策的实施变得越来越复杂、沉重。如此,为了进名校,有的学生不停奔波在赶赴各种培训班的路上,有的家长则通过各种途径拉关系。
为改变这一情况,北京市教育部门取消了“推优”招生政策,化繁为简,让所有学生回到相同的竞争原点。全面取消“推优入学”,可以说不仅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
而我认为,在全面取消“小升初推优”这一入学方式之后,我们也要防止一些不良现象乘虚而入挤占优质资源。有关部门要谨防一些名校通过新名目来吸引、垄断优质生源,同时,也要谨防一些家庭凭借关系来抢夺优质教育资源。所有名校必须在社会各界的监督下,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地接受学区内学生就近入读,让基础教育呈现更加良性、健康的新生态。
取消“小升初推优”、降低特长生入学比例等举措,虽然并不能完全解决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问题,但正在推进教育公平的路上越走越稳。近几年,北京市加大了改革步伐,通过学区制、九年一贯制、名校办分校,以及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等办法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程度,对义务教育公平、均衡、优质,形成了有效推动。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内容和模式不断丰富,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我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公平地就近入学、上好学的目标,在不久的将来一定可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