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秤悬梁上笑喧闺

        公历5月5日到6日,是立夏的时间点。《莲生八戕》中写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水稻栽插及其它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了大忙季节。所以,我国古来很重视立夏节气。
  吃“立夏饭”挂“立夏蛋”
  旧时,乡间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饭”,后演变为倭豆咸肉煮糯米饭,菜有苋菜黄鱼羹,称为“立夏饭”。用红茶或胡桃壳煮蛋,称“立夏蛋”,并用彩线编织蛋套,挂在孩子胸前,或挂在帐子上。谚称:“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疰夏是夏日常见的腹涨厌食,乏力消瘦,小孩尤易疰夏。
  称人 迎夏
  古诗云:“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立夏之日的“称人”习俗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起源于三国时代。
  相传孟获对诸葛亮言听计从。诸葛亮临终嘱托孟获每年要来看望蜀主一次,孟获答应,此后每年的立夏都来拜蜀主阿斗。后来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掳走阿斗。孟获便在每年立夏时带兵去洛阳看望,并且每次都要称阿斗的体重。他扬言如果晋武帝亏待阿斗,就要起兵反晋。因此,晋武帝就在每年立夏这天,用又糯又香的糯米豌豆饭款待阿斗,阿斗总会加倍吃下,体重自然就增加了。有了孟获的“称人”之举,阿斗的日子过得很是清静安乐。由此形成传入民间的风俗。
  “七家粥”与“七家茶”
  福建闽东地区立夏以吃“光饼”(面粉加少许食盐烘制而成)为主。闽东周宁、福安等地将光饼入水浸泡后制成菜肴,还有的地方则将光饼剖成两半,将炒熟了的豆芽、韭菜、肉、糟菜等夹而食之。周宁县纯池镇一些乡村吃“立夏糊”,主要有两类,一是米糊,一是地瓜粉糊。大锅熬糊汤,汤中内容极其丰富,有肉、小笋、野菜、鸡鸭下水、豆腐,等等,邻里互邀喝糊汤。这与浙东农村立夏吃“七家粥”风俗有点相似。“七家粥”与“七家茶”也算是立夏尝新的另一种形式,七家粥是汇集了左邻右舍各家的米,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红糖,煮成一大锅粥,由大家来分食。七家茶则是各家带了白己新烘焙好的茶叶,混合后烹煮或泡成一大壶茶,再由大家欢聚一堂共饮。这些粥或茶并不见得是多么可口的食物,但这些仪式,却可以说是过去农村社会中重要的联谊活动。
  立夏见三新 尝三鲜
  我国北方多种植小麦,北方大部分地区立夏时有制作与食用面食的习俗,意在庆祝小麦丰收。立夏的面食主要有夏饼、面饼和春卷三种。夏饼又称麻饼,形状各异,有状元骑马、观音送子、猴子抱桃等;面饼,有甜、咸两种,咸面饼的用料有肉丝、韭菜等,蘸蒜泥食用,甜面饼则多加砂糖;春卷,用精制的薄面饼,包着炒熟的豆芽菜、韭菜和肉丝等馅料,封口处用面粉拌蛋清粘住,然后放在热油锅里炸到微黄时捞起食用。
  此外,在江浙一带有“立夏尝新”的风俗。在江苏苏州地方有“立夏见三新”的说法。“三新”指新熟的樱桃、青梅和麦子。人们先以这“三新”祭祖,然后人们尝食。同时,苏州立夏还要吃海蛳、面筋、白笋、荠菜、咸鸭蛋、青蚕豆,各家酒店立夏这天对进店的老顾客奉送酒酿、烧酒,不取分文,因此也把立夏叫做“馈节”。在常熟,人们立夏尝新,食品更为丰富,有“九荤十八素”的说法。

        宗合

当前:A3(2017年05月0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