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理工学院“我从文明来”系列报道之一
一种精神 一所大学
高芳放 李冉
2004年,南阳理工学院“编外大学生雷锋营”在邓州市编外雷锋团指导下成立。从此,雷锋精神就在南阳理工学院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展示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鲜活的时代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深深地扎根在学校师生的心中。
雷锋精神“传”南工
十三年来,在校团委和邓州市编外雷锋团等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编外大学生雷锋营”本着“立足校园 服务同学 奉献社会”的宗旨,秉承“推己及人,薪火相传”的精神,以培养“有知识、有爱心、有诚信、有志向”的新一代大学生为目标,不断拓宽学习雷锋的新思路和新渠道,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学雷锋活动,实现了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机制化、科学化,成为河南省高校公益事业的排头兵。通过开展技术培训、普法宣传、生态保护、文明出行、义务捐赠等多领域学雷锋活动,“编外大学生雷锋营”让雷锋精神的薪火从校园传递到了南阳市13个县(市、区)及河南省其它高校内。
2016年9月27日,第六届河南公民道德论坛在南阳举行,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素萍和参加论坛的100多名领导、专家、学者在南阳理工学院实地观摩考察“编外大学生雷锋营”。
雷锋精神“驻”南工
南阳理工学院“编外大学生雷锋营”在开展活动的同时,不断加强制度建设,经过多年实践,目前已经形成了涵盖招募、管理、培训、监督、保障与激励考核等环节的一套完整的学雷锋志愿服务运行机制。并提出了 “四种精神”“四项教育”“四个结合”“四条渠道”的学雷锋模式。即:引导学生学习奉献、“钉子”“砖头”、奋斗“四种精神”;在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心理健康、传统文化和专业实践“四项教育”;在学雷锋活动中做到学雷锋活动与两课教育、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公共服务相结合;深挖四条渠道学雷锋:一是广泛组织学雷锋活动;二是与社会志愿服务组织紧密联系;三是树立身边典型;四是善用网络新媒体。“4+4+4+4”模式,真正让雷锋精神“驻”在了南工。
十三年来,“编外大学生雷锋营”共为8万余件物品找到了失主,2万人次获得爱心热线帮助,建立志愿者帮扶单位和志愿服务基地30余个,开展集中性学雷锋活动2000余次,通过河南省及南阳市希望工程办公室等组织向贫困地区捐赠衣物17万余件,向社会各类困难人群捐赠现金31万元,直接受益人10万人以上。
雷锋精神“润”南工
“编外大学生雷锋营”2008级机械设计制造机器自动化专业学生解希彬说:“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成为大学生雷锋营每个成员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重要途径。”
目前,“编外大学生雷锋营”近50%的同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70%以上的同学荣获“优秀团员”“优秀团干”和“学雷锋标兵”等荣誉称号,“编外大学生雷锋营”已逐步成为推动良好学风校风建设的“发动机”之一。
雷锋精神催绽荣誉之花,“编外大学生雷锋营”因其突出表现,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河南省优秀学生社团、河南省志愿服务先进集体、河南省见义勇为先进青年群体等多项荣誉称号,他们的事迹也先后被多家新闻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