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 人
祝宝玉(安徽)
匠人,“手巧者也”,在乡间从来不乏这类人。
有一部分匠人是“兼职”的,他们主要的身份还是农民,只在农闲时节从事某一种活计,比如磨菜刀、修雨伞、补锅碗瓢盆、剃头修面等,这一部分匠人流动性很大,走村串户,但也大概只在一个乡的范围内活动。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匠人,如木匠、泥瓦匠、铁匠、石匠、篾匠等,他们多能精通一门技艺,并凭此为生,所付出的劳动或生产的产品与大众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恰如一种鲜活的乡下元素,令乡间生活有了更多的乐趣。
记得有一年春末,我们村上来了一位篾匠,我的父亲便请他来家里制作一架竹床。我们这儿生长的竹子并不是很适合做竹床,篾匠提前向我父亲说明了这些,但我父亲劝他说,尽本领做就行。那篾匠就在我家住下了。从砍竹,去枝叶,破竹,削平,编制,都是篾匠一个人完成。我有时放学后没事,便捧着下巴坐在旁边看他做活儿,他做得很认真,一丝不苟,那些花样繁多的工具在他的手里翻腾得像表演一样,令人赏心悦目。他闲时,会跟我说话,他知道的可真多,什么传说神话,说得像广播里的评书一样,丝丝入扣。他在我家吃住十余日,终于把竹床做好了。父亲付了他工钱后,他便背起自己的行囊和工具朝别的村子去了。十多个年头过去了,这架床还完好无损,每到炎热的夏天时,父亲就把它搬到廊亭下面。我最爱躺在上面,凉丝丝的,十分惬意。
再说泥瓦匠。在乡下,盖新房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情,先插木橛,下地基,再鸣炮开工……这一过程是不允许泥瓦匠们出错的,倘墙垒歪了,或出现其它的纰漏,推倒重来不说,还砸了自己的名声。重心锤定位,一线余光定出偏正,这些技能都是经过千百次抹泥砌砖而总结得来的,墙是方方正正的,房子盖成后是稳稳当当的,这便是资本,便能带来名声。
在乡间的匠人们心中,名声大于一切。杨铁匠在方圆十里八乡是出了名的,每天在他的匠铺周围总围着十几个人,他打的刀,锋利,不卷口;他打的犁铧,下地深,犁地轻。你要打那些不常用的东西,只要你把你的想法给他说说,或者画个草图,他保准能令你满意。这就是本领,更是能耐,是别人不服不行的。
匠人们用一生的时间只专注于一件事情,也用一辈子的时间讲述一个故事,那故事的背景是广袤的乡野,那绵远的吆喝声便是开场白,那于无声中流淌的血与汗就是一份执着,一种精神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