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老磨坊
李生钰(四川)
在我们家乡,过年前必做几件事:杀猪,磨面,打扬尘,贴春联。说起磨面,在我儿时记忆中最为深刻的是老磨坊。
老家的西面是一片面积不算大的竹林。竹林里住着几户谭姓人家,院子一角,有一座年代久远的老磨坊。这是一座开放式的磨坊,方便乡里乡亲碾米磨面。整个磨坊就是一个能转动的石磨,旁边有一个用石头垒成的箩面时放簸箕用的石台,我小的时候常常来这里看母亲加工面粉,跟着大人看热闹,这个老磨坊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童年记忆。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们村还没有现代化的打米机和磨面机,人们吃的大米和面粉,都是靠畜力人工在石磨石碾子上加工而成的。在磨面之前,得先给牛套上枷担,再把两根绳子固定在一根小木杠上,小木杠再固定在石磨转动的横木上。有时还要给牛戴上眼罩和嘴笼,防止牛分散注意力,偷吃磨上的粮食。一切准备工作做好后,再把要磨的小麦或者玉米倒在石磨上,然后用竹枝在牛的屁股后面轻轻一吆喝,牛便拉着石磨转动起来。磨子上面要磨的小麦或者玉米,便顺着磨眼旋转进了上下磨的磨齿里,最后被磨齿磨成了粉末溢出来。我还记得小时候,牛在前面走,我也跟在后面,感到好玩,牛走一圈,我也跟着走一圈。走得累了,便会吊在石磨的横木上由牛拖着走。母亲看见了会说:“快下来,你看牛都走不动了。”当我吊在横木上时,磨盘明显地转慢了些。这时我又不得不下来,调皮地跟在牛屁股后面接着走。
在那个艰苦岁月里,碾米磨面,一家人一年也难得有几次,“忙时干,闲时稀,蔬菜红苕半年粮”是农家人勤劳持家的生活理念。只有快过年了,才会把仅有的麦子磨成面粉,做成挂面,作为一年里走亲访友的礼品,剩下的还要留着过年待客。面条是童年的我最为期盼的美味佳肴,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会为客人做上一碗腊肉丝面条。但客人哪能一个人独自享用,会主动分给席上的老人和小孩,这是苦寒岁月里最为别致的待客方式。
时移事易,后来我上了初中,到了部队,磨坊与童年已成为陈年旧事。今年春节前回到家乡,我又去老磨坊看看走走。老磨坊里已经是杂草丛生,石磨上面覆盖了厚厚的腐烂竹叶,只能大体看清磨的轮廓、石磨上面的木架早已没有了,旁边石头垒砌的高台也坍塌了。一阵风把竹林吹得沙沙作响,麻雀在竹林里叽叽喳喳地叫着,仿佛在唱着一首久远的歌:那歌声是磨坊里石磨的转动声,仿佛又看到我跟在牛屁股后面玩耍,又听到母亲箩面的声音。
于是,我在土坎边坐下,用眼睛去探视,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摩挲,是在聆听历史,是在探视过去,是在感悟和洞悉时代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