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叶乡情
范玉光(广东)

       飞扬的柳絮悄然隐没在绿荫中,绿色开始变得浓重起来。父亲拍下家中庭院盛开的芍药花发给我,电话那端的父亲像孩童般愉悦,父亲说今年芍药花盛开得尤为繁茂。端午前后是芍药花开得正旺的时节,伴随着父亲的描述,儿时端午的画面也随之重现在我的眼前。
       家乡的端午,被称为五月节。虽然没有南方悬钟馗像、饮黄酒、赛龙舟那样浓烈的氛围,但是有其独特的传统方式,配香荷包,挂葫芦和小扫帚(小扫帚是用麻线制成,寓意扫除这一年中的瘟疫);家家户户门前还要悬挂艾蒿和柳枝,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孩子们会在手脚腕处系五彩线,寓意平安健康。
  当清晨的第一道霞光照进房间时,祖父早已将浸泡艾蒿的水装满脸盆,放置在院子中。艾蒿的清香伴着晨露,弥散在庭院中,用艾蒿水洗脸,据说可以驱邪避灾。艾蒿是在端午的前一天下午采摘回来,为保持艾蒿的新鲜,祖父通常都会将其放置在院中的老井口上,老井就是最天然的冰箱。这口老井见证了祖父的童年,也目睹了家族几代人的端午。艾蒿都是长在野外的树林边上,祖父去采艾蒿的时候,我总是蹦蹦跳跳地跟在他身后,林中的鸟叫和青草香成了我童年难忘的记忆。
  家乡的粽子馅料不及南方粽子那般丰富,多以红枣和红豆为主,口味是偏甜的。在端午之前半个月,母亲和祖母就会开始筹备包粽子,糯米要提前泡发,这样包出来的粽子格外软糯香甜;五月初三,粽叶和粽绳要开始浸泡,泡发的糯米要反复清洗;五月初四早上,浸泡红枣和赤小豆;待所有工作准备就绪之后,五月初四下午祖母和母亲就开始包粽子,这也是我儿时最为期待的端午场景。家中有一张八仙桌,是我的曾祖父亲手制成的,摆在家中几十年,节庆祭祀时都会用它来摆放贡品,端午包粽子也是在这张八仙桌上完成。糯米、红枣和赤小豆等材料按顺序摆放在桌子上,看着粽叶和粽绳在祖母和母亲手中灵活翻转,像变戏法一样粽子就包好了。儿时的我最喜欢坐在小板凳上,静静地看着这一切,闻着满屋的粽叶香,不时偷偷地拿一颗红枣放进嘴里,孩童的幸福大抵就是这般吧。
  后来渐渐长大,高考以后离开家到异乡求学,这样的场景再不曾经历。祖父母如今年事已高,也搬离了老家的庭院,住在城市的高楼里,那些儿时的场景再不会出现,记忆中的味道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淡化,可我却固执地回忆着一切,不想走出记忆中的画面。就如我们固执地拽着岁月的裙裾,不肯步入时光的隧道一样。
  怀着心底的眷恋, 徜徉在异乡街边,再看不到家乡那些手叠纸葫芦,还有那些手工缝制的香荷包。节前母亲打来电话,叮嘱我好好过节,异乡城市的花香中似乎飘来了远方的艾草和粽叶香。

当前:B3(2017年06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