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取当代家风DNA
江苏数千份家庭档案中的故事及启示
       对于许小真夫妇来说,爱情与青春是一大沓发黄的电影票根与鸿雁传书;对于贺星允老太太来说,家庭和睦的奥秘就是那本一天不落记录了半个世纪的家庭账本;对于徐蕴祖孙三代而言,祖辈所看重的忠诚、关爱都藏在三代人接力写就的成长档案中……
       对于江苏省的很多老百姓来说,当一本本登录在省档案局线上的厚厚家庭档案打开,回忆从无到有,岁月由短变长。
       普通人的档案不普通
       满满一大箱档案,文件夹分门别类地放着,有“事业成就”卷、有“期刊发表”卷、有“科技专著”卷……11卷共2400多页档案都属于南京市民朱升朝。
       “我是一名小儿推拿医师,写过一些专业书,也获过一些奖项。十几年前,我整理自己的专业成果,一开始零散收集,后来档案局指导分卷整理,不经意积累下这么多。”朱升朝说,家庭档案中他最得意的一件是一部话剧《心愿》的手稿,主人公就是他本人。“第一版手稿是手写的,你看这落款是1978年,纸张已经黄成这样了,四周的边角也有破损。再看第二版,就是铅印版本了。”
       另一位南京市民许小真的家庭档案仅整理完的资料已经装满了20多个档案盒,整齐地码在书架的顶层。从父亲的抗大毕业证书与抗战勋章,到父亲病榻前的一段话,从夫妻二人恋爱旅行时单位开具的介绍信,到看过每场电影留下的票根,从两人新婚时亲手剪下的“喜”字,到儿时弟弟给他留饭菜时随手写下的一张小纸条……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被他细心保存了下来。
       无锡的贺星允老太太则从1958年起开始记自己的“家园账”,每天家里挣了多少钱,花了多少钱都仔细记下来,59年来一天不落。“家庭档案让我们家庭和睦、从未因钱财问题产生争吵,也从一个普通居民的视角不经意记录下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微观历史。”
       “家庭档案要收集家庭生活中有意思、有意义的东西,有意思、有意义的档案是有意义生活的副产品,这样的生活需要自己去创造。”许小真说,他所理解的家庭档案不仅是收集回忆,更会影响未来。
       家庭档案折射社会变迁
       “人必有家,家必有训”。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用汗牛充栋形容并不为过。训诫、遗言遗训、书信、诗歌格言警句、著作等形式多样,经典如周公旦的《诫伯禽书》、诸葛亮的《诫子书》、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欧阳修的《诲学说》、李毓秀的《弟子规》等影响至今。
       有关专家认为,作为家庭或家族内部祖父辈对子孙后代的垂诫、训示,家训成为儒家知识分子教育后辈的家庭教育读物,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但随着时代变迁,当代家训、家风却变得越来越罕见了。
       家庭档案或将成为当代普通人家训的重要载体。据介绍,家庭档案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内的各个成员,在从事家庭事务和某些社会活动的过程中,记录并保存起来的各种资料,如日记、书信、手稿、照片、录音带、录像带、证件、凭据等,从类别上划分有财产、证件、健康、个人履历、交友联谊、照片和音像档案六大类。
       2015年开始,江苏省档案局上线了国内首款“家庭档案馆”免费软件,人们可登录江苏省档案信息网站下载并对家庭档案进行管理。迄今,已在全省蔚然成风,仅南京已有约2000户居民建立了家庭档案,年内还将推进1000户。
       “正是因为留下档案,一个个普通家庭数十年来的经历,折射的社会变迁变得立体生动起来。”南京市档案局相关负责人崔立平说。
       家庭档案是一种家庭精神的延续
       翻阅家庭建档示范审批表时你会发现,多数人选择建档不仅为了留作家庭纪念,更重要的是进行家庭教育。有关人士认为,家庭档案实际上就是一种家庭精神的DNA,是当代普通人的家风家训。
       “我做家庭档案想告诉后人,我们这个家族祖辈所看重的是忠诚、关爱。”南京70多岁的老教师徐蕴,不仅自己制作成长档案,还鼓励女儿和外孙女加入。2008年,三代人的成长档案结集出版,外孙女的《我在长大》,女儿的《自然长大》,她的则起名《一起长大》。
       苏州的项军方希望通过家庭档案将勤俭家风传承下去。从1984年入伍开始,他就养成了记账习惯,他将往年的账本翻出来,将各种消费分门别类,有衣食住行、医疗、旅游等十多个门类。“仅凭借家长说教难以影响子女,通过精细的数据档案就是希望能够传达项氏家族多年勤俭持家的家风。”
       许小真则希望讲真话、敢反思的家风能够传递给后代。他拿出一份延安整风期间的自我检查,感慨父亲当时只是一个20多岁的青年,却在艰苦斗争中不忘反思检讨自己对党的统战政策把握不够。“父亲一辈子仗义执言,所以我如果仅仅做到独善其身是不够的。家人之间传承的,不光是血脉,还有家族的故事,以及延续而来的家风。”许小真说。
       (新华社 蒋芳 陈聪颖)
当前:A2(2017年06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