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链接
青海省西宁市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农业区与牧业区、汉文化与藏文化的三大结合部,既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又是世界高海拔城市之一。作为青藏高原的东方门户,古“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贯穿全境,全市多民族聚集、多宗教并存。2000年,西宁市提出了创建文明城市的构想。2009年,西宁市获得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称号。2010年,西宁市掀起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高潮。2011年、2015年,西宁市连续两届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称号。通过市委市政府和全体人民不懈的努力,市容环境得到有效治理,城市管理趋于科学,城乡面貌不断改善,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成果普惠于民。

南川河道

西宁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暨第二届市民文化艺术节

五一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手抄报比赛

西宁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动员大会

第三届西宁市道德模范颁奖典礼

团市委“青春志愿行 共创文明城”志愿服务活动
说起西宁之美,人们总爱用“青藏高原一颗璀璨的明珠”来形容。
近年来,西宁市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强烈节奏里,因地制宜、科学创建,迈出了属于自身城市特色的创建脚步——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宣传引导、夯实基层基础、优化发展环境、落实惠民措施、补齐工作短板、提升市民素质。铿锵有力的七步足声,回响在古“丝绸之路”的南道上。
足声一:
组织领导,
突出文明创建定位
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摆在突出位置。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作为认识和把握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总钥匙”,作为推进各项工作的“指南针”。提出了“始终对党绝对忠诚,坚决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绝对一致”的要求,通过专家辅导学、领导带头学、对照典型学和“信仰的力量”手机APP,坚持第一时间、原原本本、融会贯通地努力学习,在全党全国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热潮中形成了西宁的特色和实效。
紧盯创建目标不停步。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十三五”时期的一项核心任务和“龙头”工程,形成“一城抓总、多城联创”生动局面的总要求,始终坚持“一把手”工程,通过市委常委会、创城专题会、领导小组会、全市动员会和工作调度会等及时进行研究部署。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五星级文明户’创建,不断提升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要求。市第十六届人大第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要全力以赴打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攻坚战,紧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目标不停步,找差距、攻难点,坚持一城抓总、多城联创,塑造城市新形象,铸造全国文明城市‘金名片’”的目标。
任务分解督导到位。通过《西宁市2017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任务分解表》《西宁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实地考察场所测评标准及要求》等措施,对创城工作全面部署。健全完善创城工作一月一调度会、两月一模拟测评等机制,强化约谈、诫勉等处罚制度,并通过西宁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微信群等新兴手段,使创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并得到整改落实。建立了市直机关单位结对社区联点帮扶开展创城工作机制,联动推动基层创建工作。强化督导检查力度,成立五个创城工作专项督查组,深入考察,常态化对创城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指导和监督检查,形成了市区分级督导,共同查摆问题、督促整改落实的有效机制,确保创城各项工作全面落实。
足声二:
宣传引导,
营造共建共享氛围
基础工程和灵魂工程融入创建全程。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融入到“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融入省委“四个转变”和市委“两个绝对”,作为落实践行的重要载体和内容,全面推动创城工作扎实深入开展。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作为基础工程和灵魂工程,融入到文明城市创建的全过程全领域,着力培育全市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推动广大市民由“要我参与创城”向“我要参与创城”转变。各县区和各部门把创城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日常工作内容,使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融入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和工作实际。
创城宣传全覆盖。通过社区橱窗、进家入户发放资料和宣传品、制作张贴宣传海报、举办主题活动等,在全市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文明树新风”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公益广告,同时,通过各级各类媒体广泛刊播公益广告等形式,在全市基本实现了宣传全覆盖。
扩大知晓率营造好氛围。充分发挥媒体在创建中的导向和引领作用,通过专题专栏及时刊发创城新闻报道等,大力宣传创建文明城市的做法、内容和取得的成效,发布创城信息和文明用语,普及文明礼仪常识,积极引导市民了解创城、支持创城,不断提高市民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度。同时,发挥通讯公司的优势,通过手机短信平台、营业网点、自媒体等载体刊播和发送创城信息,扩大了市民的知晓率,在全社会营造了良好的创建氛围。
足声三:
主体力量,
开辟城市文明境界
发挥市民主体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尊重并发挥市民的主体作用,在加大宣传的同时,精心策划活动载体,充分调动广大市民参与创建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扎实推进道德模范、“中国好人”、文明家庭等先进典型的选树和宣传,以家庭文明建设为“龙头”,开展基层文明建设、寻找“最美家庭”、好家风好家训展示等系列文明家庭创建活动,评选“五星级文明户”示范户3万余户,对100户“五好文明家庭”进行了命名表彰,3户家庭获“全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4户家庭获评“全国最美家庭”荣誉称号;深入开展“中国好人”、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选树推荐,市、县区及行业分别评选表彰了一批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全市累计评选各级各类道德模范200余名,积极向中央文明办推荐“中国好人”,使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到“好人”行列之中。
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通过召开西宁市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代表座谈会等形式,了解掌握全市志愿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困难及意见建议,不断提升全市志愿服务工作水平。全市注册登记志愿服务组织60多个,注册志愿者16万名,成立志愿服务驿站300多个。以“三关爱”和“邻里守望”为内容,广泛组织发动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志愿服务常态长效发展。以关爱进城务工人员为目标,开展了关爱农民工志愿服务活动,对他们开展了政策、法制和心理等方面的咨询辅导等服务,并成立了西宁市首支农民工青年志愿服务队,引导广大农民工在工余时间积极参与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此外,还加大对优秀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的表彰奖励,每年对一批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进行表彰。
特色文化活动凝心聚力。广泛组织 “三下乡”、文艺团队进社区等活动,以文艺演出、巡回医疗、法律援助、科普展示、实用技术培训等方式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普及活动,着力营造家庭幸福、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
城市创建从细处、小处入手。继续开展“文明交通、文明餐桌、文明旅游、文明网络”四大文明引领行动,引导市民提升素质。强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在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和美德少年评选活动的同时,各中小学校开展上好“开学第一课”活动,引导未成年人积极争做有道德的人。
足声四:
优化环境,
拓展创建全新内涵
以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建设幸福西宁”为目标,拓展文明城市创建新内涵。继续深入实施“清洁西宁”和“畅通西宁”工程,努力实现生态良好、经济发展、百姓幸福的有机统一,切实让广大市民共享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拥有更多美好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
畅通西宁。开工建设凤凰山快速路等68项关键工程,昆仑桥拓宽改造及火车站互通立交等17个关键枢纽工程建成投用,外环内网交通大格局初具雏形。同步推进智慧交通、公共停车场改造、公交优先、文明出行等综合措施,交通衔接更加通畅,拥堵指数下降17.3%。建设改造停车场300多处,城市公交分担率达60.4%,建成学院路等14条道路27.7公里综合管廊。建成绿道150公里,市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成功入选“全国公交都市创建示范城市”。
智慧西宁。全面启动智慧西宁建设,“i西宁”APP系统上线运行。建立城市综合管理统一指挥和街道综合联动执法机制,强化街道办事处在城市综合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城市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绿色西宁。编制《城市建筑风貌导则》《西堡生态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等,挖掘和提炼城市特色风貌。西堡生态森林公园完成造林270余公顷,南北山三期绿化等工程造林2.4万余公顷,湟水河城区段建成14级清水水面。开展美化家园行动,完成307个单位庭院和居住区绿化,新增园林绿地面积79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2%,建成区绿地率达40.5%,人均绿地面积达12平方米。
清洁西宁。落实建筑工地“五个100%”,全面完成黄标车淘汰、“煤改气”整治任务,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0.4%,提高2.8个百分点,在西北省会城市位列第一。开展湟水河沿岸养殖场搬迁,完成湟水河流域54个生活污水直排口截污纳管,湟水河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
足声五:
惠民利民,
推进幸福西宁建设
坚持“创城为民、创城惠民”理念,把创城的过程作为市民得实惠的过程,着力解决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着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不断增强市民的认同感和获得感。
小财政办大民生。始终坚持履职为民的坚定立场和价值取向,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81%。简化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一窗受理、一站服务”,建设“网上审批大厅”和“掌上审批系统”,市本级事项网上审批率达78%。实施10类286个教育建设项目,完成103个农村“走教点”改造和20个乡镇幼儿园建设,城乡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启动。
医改、社保、就业、住房助力民生。以综合医改统领医疗卫生工作,全面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城乡低保对象补助标准分别提高360元和625元,达到4836元/年和2970元/年,民生兜底保障作用效果明显。建成农村“老年之家”150个。城镇新增就业3.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8%,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0.6万人次。建成平价蔬菜经营网点227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累计涨幅2.1%,处于十年来最低水平。建设保障性住房4.9万套。完成1万户农村危旧房改造、75个高原美丽乡村建设。
食药安全治安稳定。狠抓食品药品安全和安全生产工作,近年来未发生食品药品和安全生产重大以上事故。继续推进中央和省上改革试点,投融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及医药卫生、司法、城管体制改革等稳步推进,警力配置和社会治安评价机制改革成效初显,城市社会治安受到省内外一致好评。
足声六:
精细管理,
补齐制约文明短板
深入开展“美丽夏都、清洁西宁”品牌建设,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职能下沉,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建立主体明晰、权责明确、上下联动、高效运转的城市综合管理体系。
农村、老城环境硬件提升。围绕全国文明城市新标准新要求,强化对城乡结合部村庄、河道等的整治,建立完善环境管护队伍和监督制度,农村环境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长效化轨道。实施老旧小区、背街小巷、集贸市场等综合整治,推进城市公厕和垃圾中转站等环卫设施建设,加强城市主次干道、绿地等管护,着力改善城市生活环境。
管理监督科学化。强化城市建设管理监督,建立了市政府微信群、西宁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微信群等,广大干部职工通过微信群及时发布城市建设管理中发现的问题,责任单位第一时间进行整改。利用手机“随手拍”等,消除监管死角,不断提高城市运行管理质量。以规范校区环境、商圈环境、街道环境为重点,加强交通标志、信号灯岗、交通护栏等交通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城市道路交通环境。
文明督导劝诫与处罚并行。强化文明交通志愿者队伍建设,在主要路口进行劝导引导,对行人闯红灯越线等不文明行为进行劝阻,有效提升市民的文明意识和文明素质。继续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对不文明行为实行严管重罚,使影响创建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营造了人人知晓、人人摈弃、人人劝阻的浓厚氛围。
工作机制日趋健全。健全完善考评、督查、问责、奖罚“四位一体”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专项督查、人大政协视察、纪检效能监察、部门明察暗访、媒体舆论监督、社会群众监督,全程跟踪督办创建任务落实情况,并及时通报各区和相关部门创城工作的开展情况。
足声七:
以人为本,
实施市民素质工程
大力实施市民素质培训与社会舆论引导工程,发挥辖区资源优势,推进教育资源共享,组建以专职人员为骨干,以志愿者为主体的宣讲团,建立面向全体市民的区县、乡镇(街道)、社区 (村)市民教育阵地,每年制订相应的教育培训计划。
市民大讲堂邀请专家学者围绕市民思想道德建设、文明礼仪知识、科学文化常识、法律常识、健康知识以及省情、市情教育开展专题讲座,定期在电视媒体播放。组织编印《西宁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知识手册》《市民文明行为100条》等教育读本、折页,宣传和普及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文明常识。此外,利用部门门户网、文明网、校园网等,建立健全市民文明素质教育资源平台,实现市民素质教育模式信息化、网络化。
一个崛起于古丝绸之路上的现代文明城市,既是城市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230多万西宁人的普遍追求和美好愿景。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攻坚之年,西宁冲刺全国文明城市的足声愈显厚重。
(西宁市文明办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