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基因
陶余来(安徽)
贸然进入一座陌生的城市,随便走进一家饭店,每点一道菜都是一次不大不小的冒险。
所以,我到一个城市,只点一道菜。第一次到淮北,听说羊肉不错,我就点了一份爆炒羊肉。因为怕膻味,跟厨师说,那青椒要洗过切(如果切过再洗,便失了元气,少了真味),而且不得去内里的种籽,就是怕不辣。厨师诺而然之。爆炒时,呛得我直打喷嚏。几个小姑娘进门吃饭,被呛得掩鼻逃离。我则大快朵颐,又上一盘。
我到桂林漓江,月亮山脚下,导游带我们到她自家开的饭店吃饭。我知道,跟旅行团哪能指望导游提供啥上档次的美食?谁知道,吃饭时,那啤酒鱼竟然吃得我们连声叫好。那是小杂鱼锅仔,合肥人也常做这道菜。所不同的是,漓江之畔的这道菜,小鲫鱼之类不刮鳞,配以滚刀切法剁成的新鲜大红椒、西红柿熬制的浇头,辅以啤酒,酸辣开胃极了。烧菜师傅自夸道:“这菜,你就是到桂林城里也吃不上正宗的,必得我们漓江水才成。”听听,满满的“甜不甜,家乡水”的骄傲。
去成都锦里美食街,不能忘怀的是油炸里脊和酸辣肥肠粉;去兰州正宁路夜市,牛奶鸡蛋醪糟上还漂着葡萄干,味道让人叫绝;去西安永兴坊,油糕吃在嘴里,耳畔立即回响起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中“热腾腾油糕哎咳哎咳哟摆上桌哎咳哎咳哟,滚滚的米酒捧给亲人喝咿儿呀儿咳哟”的优美旋律……
几位台湾朋友来合肥,我带他们吃了合肥一家最火爆的拉面和大铺头一家烧烤。后来,他们再来合肥,老猫上锅台,轻车熟路,兀自径直去了那家拉面馆。台湾朋友说他们每到一个城市,住大酒店,但并不在那里就餐,而是喜欢寻找“苍蝇馆子”。你听他们门儿清地如数家珍:合肥老长途汽车站对面蚂蚁塘路上“三笑口”店的红烧牛板肚,合肥三里庵对面官亭路上的“胖子肥肠”,合肥啤酒厂附近陈村路上的“爆爆椒”拉面……而这一做法,在我看来,着实值得称道。
现而今,置身一些城市时,猛抬头,沿街一溜儿的高楼大厦,且顶部大都有巨大的广告招牌。恍惚间,你“梦里不知身是客”般地拎不清究竟身处大连、青岛还是宁波、厦门……城市建筑的千城一面,已经模糊了地域文化界限。满大街的连锁快餐,还有连锁经营的国际大酒店,已经模块化运作,纵有地方特色美食,也早经包装美化,改头换面,失去了质朴本真。只有深入到城市毛细血管般的背街小巷,你才能找到蕴含这个城市独特历史文化的美食。只有胡同弄堂深处,依然如野草般原生态生长着的各类小吃,顽强地浓缩着这个城市的美食基因。正是这些貌似上不得台面的美食小吃,平民化地栉风沐雨,为一座座城市坚守着值得敬畏的文化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