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统解暑饮食有哪些?
7月12日,高温高湿的“三伏天”正式开始,民间称之为“入伏”,面对着湿热的气候,饮食更是大家关心的问题。有句老话讲,“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卷鸡蛋”,既是表达夏收小麦后的喜悦之情,也是提醒人们,夏季饮食不能含糊。入伏后,除了标志性的饺子、面条等,民间还有吃童子鸡、雪花酪等食品的习惯。
“三伏天”不是一个节气,但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时间节点。它出现在小暑与立秋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一般是三十天,有的时候是四十天。古代传统医学认为,暑邪属于“六邪”(即“风、寒、暑、湿、燥、火” )之一,“伏”有“伏邪”的意思,宜“伏”不宜动。
一入“伏天”,“桑拿天”即将更大面积的袭来。温度升高,人体出汗多,蛋白质、氨基酸等都会出现比较大的流失。有专家建议,此时饮食调理应以清热解暑为主,并可多吃一些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西瓜、苦瓜、绿豆;同时要多吃养心、护心的食物,如大枣、葡萄、蓝莓、红小豆、莲子等等。
夏季讲究清补,三伏天民间各地也有一些很受欢迎的传统饮食,有点像现在的“网红食品”。据称,扬州有这么一个说法:“入暑三伏,一伏一对童子鸡”,指的是入伏以后有一种传统进补方法,就是吃童子鸡,一般以清蒸为主,有温中健脾、补气补血的作用。
除了清淡一些的饮食外,冷饮、解暑饮料是三伏天的标配,很受人们欢迎。在北京,酸梅汤是必备的清凉饮品。过去小贩卖酸梅汤,用乌梅、桂花、甘草、冰糖等作为原料,早晨四点钟起床开始熬煮,煮好后放进罐子里,埋在碎冰中冰镇,等到行人渐多,就挑到大街上去叫卖。
还有一种冷饮叫雪花酪,又被戏称为“土法冰激凌”。明清时,北京就出现了雪花酪的雏形:将天然冰刨出冰屑,再用果子干、红果酪及浓酸梅汤浇入,在木桶或瓷盆内搅拌,然后盛入盅内,半饮半嚼。
另外,伏天里也有不少人喜欢吃“河鲜”。河鲜泛指出产于河里的可食用的动物性、或植物性原料,比如鲜嫩的菱角。旧日在北京什刹海等一些靠水纳凉的地方,小贩们准备好菱角,用碎冰冰镇着,也不失为一种消暑美味。 上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