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读且悟 乐学语文
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白沙小学 樊明霞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阅读的过程是自我探索与创造的过程。因而我们应注重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自我感悟”,不断获得“自然得之于己”的愉悦。
加强诵读
获得真切感受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只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品味文章,才能获得语言学习经验的领悟与积累。因此,我们要教会学生一边声情并茂地朗读,一边展开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过电影”,使符号、语音、表象、意义等紧密联系,有机结合,使语言文字所表达的人、事物、事实、现象等融成完整、连续的生活画卷,并从中逐步感悟语言文字的内蕴,领会文章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精妙。如:我在教学《钓鱼的启示》时,为了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詹姆斯在父亲的坚持下,不得不放走那条大鲈鱼时的难过心情,学生们通过先自读,比赛读,带着动作去读,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越来越舍不得手中的“鱼”了。我们要千方百计地启发学生去感受课文的语言,引发学生主体的情感体验。只有反复的朗读,才能真正做到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悟,在读中体验情感。
自主阅读
领悟文章的写法
注重学生的“自我感悟”,应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构造,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总结,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老师应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认真抓好“强化”“引路”“矫正”。如:我在执教《我喜欢》一文时,先让学生自读文章后,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有同学说:“我发现文章每一段开头都是以‘我喜欢’这三个字开始的,这很像我们学的排比句。”“发现得真好,这种用同样形式写成的几段话叫‘排比段’,它的作用就像排比句一样,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读写规律不能由老师授予,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顾一下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路。
拓宽学生视野
增加语言积累
感悟是一个思维过程,思维活动要依赖于一定的生活阅历和知识面。作为教师,应让学生开阔视野,不满足于把眼光盯在有限的课文知识上,而是自觉地进行力所能及的涉猎,语言积累越丰富,“自我感悟”的能力就越强。要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必须把课堂精读与课外泛读结合起来。如:在学完《草帽计》一文后,我给学生推荐了与计谋有关的《三十六计》,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材料,首先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材料了解贺龙使用的是“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再让学生收集历史上有哪些善于使用计谋的人,他们都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使用了什么计谋?这样的教学方式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的语言的积累必然丰富,学生“悟”的能力也能随之提高。
丰富生活经验
领悟文章思想
贴近生活是学生“自我感悟”的重要前提。“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丰富而独特的人生感受是能够与文章产生共鸣的重要因素。如:我在教学《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时,我就结合学校活动月主题“喜看家乡新变化”让学生回家做一个小调查:通过询问长辈,对比以前的照片和现在的照片,了解家乡近年来发生的变化。学生调查以后,通过总结、交流,同学们发现了家乡的道路越变越宽,楼房越来越多,现代化电器也走进了越来越多的家庭……他们真真实实地感受到家乡近年来越变越好。简言之,引导学生从课外直接获得生活体验,能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悟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