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 点亮历史课堂
北京石油学院附属中学 李淼
       文化点亮心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传道授业、立德树人的重要出发点。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从历史学科课程的设置目标来看,高中历史课标要求“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渐形成对祖国、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在日常教学中,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课堂的点睛之笔,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借助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树立对中华文明的敬仰。
       将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知识点的补充。针对课堂教学中的核心知识点,我在讲授与提问过程中,将传统文化内容,作为重要知识点加以补充。
       比如,在必修一的政治史模块,中国古代政治部分中,我在介绍分封制时,加入了周代“巡狩与述职”的内容。通过介绍“巡狩”“述职”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封建”的原始含义,丰富课堂内容。遥远周代的政治情况在讲授的过程中被学生了解并理解。
       让传统文化生动起来。 传统文化不是纸堆中的过时品,要引导学生更加愉快地接受传统的东西,就要将传统的东西变得生动起来。
       比如,在必修二经济史模块,中国古代经济部分中,我向学生对比介绍了唐、宋时期的城市。首先提供唐代坊市布局图,引导学生观察市在城中的布局,从而发现唐代经济生活所受到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讲到宋代,除了提供开封城市布局图外,我另外补充了一段文字资料:“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至朱雀门街西过桥,即投西大街……街南遇仙正店……此一店最是酒店上户,银饼酒七十二文一角,羊羔酒八十一文一角。街北薛家分茶,羊饭,熟羊内铺。”(选自【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这则材料生动地展现了宋代城市开封繁华的街景,是介绍宋代经济的重要补充材料。一则材料点亮了课堂活跃的气氛,而宋代城市经济的繁荣景象也已借助孟元老的妙笔深深植入了孩子们的心间。
       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并正确提取优秀文化并加以继承,是我在课堂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内容。
       例如,在必修三文化史模块,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中的新文化运动部分,我设计了思考题,“你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为了更加深刻地揭示中国近代思想的变迁,我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知识材料,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清楚地看到,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来看待同一问题,所得出的不同结论。我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对事物或事件的认识更全面,并获得了学习与思考的方法,树立了正确的文化观念。
       在实践中感受认同。“传承古今、经略华夏”,体验与实践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我们在游学中走近历史,在研学中探究历史,在舞台上展演历史。
       游学西安,学生徜徉在碑林中,欣赏书法艺术,感受文字魅力;研学课题,学生漫步在园林与胡同,记录老北京的历史,感受建筑的恢宏与精巧;历史剧汇演,学生尽情演绎,挥洒自如,用心去和经典对话。而我发现,传统文化教育已经从教师教,转变为学生主动去理解、思考、演绎。
       在国家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将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已经不仅仅是应试之举。学习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不仅利于学生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有利于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当前:三版(2017年07月22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