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促进发展 环境助推文明
闽宁镇
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闽宁镇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为闽宁镇扶贫开发的生动实践,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使闽宁镇水更清、天更蓝、地更绿,让移民群众生活更舒适、更红火。
城镇建设求提升
闽宁镇以镇区建设为重点,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突出特色,完善功能,带动镇域经济发展,着力打造闽南风情和回乡风情相融合的特色小镇。
坚持规划引领。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多规合一”,修编完成行政村规划,从今年起,每年建成一个美丽乡村,到2020年,镇域实现镇村一体、产业突出、功能完善。
完善基础设施。加快道路、水、电、通信、供暖、绿化、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镇区发展承载力。2016年完成307国道(永宁段)、西邵村至闽宁镇区公路建设、西夏路改造工程,不断完善城乡交通体系;实施老镇区排水管网改造,开展北一沟治理工程,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推进闽宁新镇区建设,积极落实农村改厕行动;完成闽宁扶贫产业园净水厂、闽宁污水处理厂、原隆村移民饮用水源井连通等项目建设;巩固提升贺兰山东麓闽宁防洪及洪水资源综合利用、闽宁镇镇村供水工程,确保移民群众喝上放心水,工业企业废水得到有效治理;实施国家人畜饮水工程,自来水已普及到全镇所有居民家中。同时,闽宁镇积极开展小城镇建设,已完成闽宁镇小城镇南北环道路、供热中心、排污管网、信息通信、垃圾中转站等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公共服务配套。加快推进西滩小学等扩建工程,2016年完成闽宁二中、二小和武河、玉海幼儿园等学校建设,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丰富教育教学资源;加快闽宁镇综合医院、闽宁敬老院建设,提高卫生及养老基础设施水平,改善就医养老环境;已完成20万平米棚户区改造工程,确保2000户居民全部安置到位。建成闽宁镇文化服务中心,进一步丰富移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突出产业支撑。依托新镇区特色街区建设,突出“宁酒、闽茶、旅游度假、宜居宜商”四个休闲主题,吸引餐饮服务、商贸流通、文化娱乐等第三产业企业入驻;推进葡萄酒文化中心、茶文化中心、活力核中心建设,将产业功能、城市功能、生态功能融为一体,构建宜居宜业的城镇发展格局,着力打造宜居、宜商、宜游、富有闽南特色的福建小商品城和旅游观光小镇。
加强病媒生物防治。成立了病媒生物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完善了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了病媒生物防治工作相关制度。消灭、控制“四害”孳生地是做好病媒生物防治工作的治本之源,闽宁镇投入大量资金,在重点场所完善防护设施,在小区、学校、医院、市场等地设立100余个毒饵站。在镇机关、食堂、学校、餐饮店等安装灭蝇灯、粘蟑板等病媒生物防治器具。加强卫生保洁管理与监督,重点对绿化带、广场、公厕、下水道、泄洪沟、排碱沟进行防治,及时清除治理各类积水,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普及卫生知识。闽宁镇把健康教育工作纳入重点规划,成立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配备了专(兼)职工作人员,形成了完善的健康教育网络。各村、学校、卫生院设置了卫生健康宣传栏,定期更换宣传卫生知识的内容。不定期开展农民健康教育培训,各中、小学校开设健康教育课,并通过学生对其家人进行相应的宣传,起到教育一个带动一户的效果。各中小学校健康教育开课率100%。成立了控烟领导小组,制订工作计划,有专人负责禁烟工作。对广大群众开展吸烟有害健康的宣传教育,在各公共场所设置了醒目的禁烟标志50余个。
生态发展求突破
闽宁镇大力发挥林业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生态防护、景观美化、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高度协调统一,为建设永宁县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带和“特色闽宁、富裕闽宁、生态闽宁、和谐闽宁”提供生态保障。
加大绿地建设。以110国道绿色通道、防风林带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新镇区绿化提升工程。今年完成110国道宽幅林带建设和镇区到西邵干线公路宽幅林带建设;建成新镇区生态公园,不断提升闽宁镇新老镇区绿化美化水平;截至目前闽宁镇绿化率达到45%以上(包括葡萄种植),通过国家园林城镇验收。
狠抓环境整治。以打造“净、绿、亮、美”的镇村环境为目标,以增绿色、治污染、整脏乱为重点,实行网格化管理,建立健全城乡管理综合执法体系,重点加强商户店外经营、市场乱摆摊设点、城镇牛皮癣清理,加大镇区背街小巷、村级道路保洁力度。完善环卫硬件设施,通过加强环境卫生巡查力度等措施,使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实现标准化、常态化。
严格生态保护。闽宁镇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进一步加大生态治理、耕地保护力度,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五不准”制度,确保全镇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大力实施生态修复、防沙治沙、农田林网、镇村绿化、环境保护五大生态建设工程,坚决整治非法采矿采砂等违法行为。
为建设成为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葡萄小镇,闽宁镇科学规划镇区功能,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加快镇区乡村美化与亮化,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将镇域建设成为功能完善、产城融合的现代化宜居小镇;按照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要求,加大旧村庄整治力度,推进农村人口适度集中,加快中心村社区建设步伐,努力实现环境美、生活好、民风纯的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