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刘莎(中)与联合村村民进行交流
“刘书记,我们家的樱桃树还是要修剪,你帮忙安排几个技术人员嘛?” “没得问题,只要愿意,每家每户都免费剪。”仲夏时节,正是汶川甜樱桃夏季修剪的关键期,在汶川县龙溪乡联合村,第一书记刘莎正冒着高温,奔走在田间,带领农技人员挨家挨户帮助村民修剪果树。
2016年6月,联合村第一书记调整,刚修完产假的刘莎从汶川县委政法委大调解中心副主任岗位转任联合村第一书记。“我老家就在联合村,我很想回乡帮助村里做点事情。”刘莎说,干了五年机关工作,很想到基层去锻炼锻炼,于是她主动提出申请,并默默许下“深入基层,就要更好服务群众”的誓言。
“三门”干部进村,面临诸多考验
龙溪乡联合村有289户,897人,其中贫困户17户57人。2016年全村要脱贫,对于刚调整岗位的刘莎来说是一次不小的考验。虽然在农村长大,但刘莎直言自己曾经也是一名不折不扣的“三门”干部,离开家门、走出校门,就进了机关大门。
第一书记主抓的是脱贫攻坚,第一天上任,刘莎却遭遇了农村“东家理长,西家理短”的琐碎事。没有农村工作经验,对贫困村、贫困户情况不熟,在面对突如其来的脱贫攻坚抽查时,受到了领导批评。
本想极力做好每一件事情,却又害怕做不好,性格有些优柔寡断的刘莎在遭遇了基层“第一课”后,并没有屈服。她虚心请教村两委干部,放弃周末和业余休息时间,在半个月内走访了40多户村民,全面了解了17户贫困村民的家庭状况、致贫原因,脱贫帮扶政策等。村民逐渐信任这个年轻的第一书记。
脱贫攻坚,“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沿着整洁的通村道路,走过一座小桥,转入小巷深处,贫困户余文贵的家就坐落于此。这里的一草一木对刘莎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余文贵年轻时因一场事故摔断了双腿,失去了自理能力,家里全靠妻子陈学美一个人撑着。为帮助余文贵家脱贫,龙溪乡将在政府食堂打工的机会就近给了陈学美,村里的公益性岗位也让她干。有了固定的经济收入,余文贵家发生了很大变化。
“‘阿师院’帮我们家进行了水电改造,还修了一个洗澡间,政府又补助两万块钱把厨房也改造了,现在每个月的生活开支低保就够了。”余文贵说,驻村帮扶单位县委党校还为他家送来电脑,每天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看新闻,学养殖技术。脱贫后的陈学美和余文贵对今后的生活充满希望。如今他们家里还利用产业帮扶资金养了3头猪,10多只鸡。
余文贵是联合村贫困户中因病致贫的典型。对1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有针对性地做到“一户一策、一人一法”;为5户因地灾隐患异地搬迁户寻找房源,争取政策;在县委政法委的协调下争取资金45万元,解决村民农灌沟渠修建;完成全村入户道路硬化;村集体发展肉兔养殖300只;漂流入股达拉布庄园参与分红;出租部分长期闲置的活动中心;组织20名村组干部到外地学习取经。一年来,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让贫困村的面貌发生了彻底改变。
2016年,联合村实现集体经济收益5.6万元,人均57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8609元,实现“村退出”,贫困对象脱贫。今年预计全村集体经济收入8.5万元,人均超过100元,村民人均收入有望突破万元大关。
“联合村800多群众团结一起的力量是无限的。”刘莎说,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她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农旅融合 贫困村发展劲头十足
联合村紧邻国道317线,当地羌族民俗文化浓郁,20多户村民率先发展起了农家旅游。“我们村人均耕地少,发展旅游业,是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最有效的渠道。”刘莎表示。
村民余文安说:“今年自家种植的甜樱桃收入有2万多元,在村上就地卖给了过往游客。而在达拉布生态庄园内由村两委协调建立的农副产品销售中心,让全村的农产品得到更好的销售。”
驻村一年零一个月,刘莎总结说:“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群众的托付背后是一份期待,只要认真对待群众反映的每件事,他们就会把咱当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