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拼颜值也要提气质
——湖北省武汉市美丽乡村建设为幸福加分
王成勇 晋晓慧

  近年来,湖北省武汉市紧紧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总体部署,开展新农村建设的提档升级工程,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让美丽乡村各具特色,风情万种。
  如今,武汉既有“颜值”又有“气质”的美丽乡村越来越多,让村民和游客都感到十分幸福。


  大投入大建设 乡村旧貌换新颜


  一直以来,武汉市的美丽乡村建设工程都以抓全市新农村建设为主要目标,多项措施多管齐下。
  新农村建设之新,体现在多项具体工程的建设实施中。其中为提高农民享受公共服务的水平,武汉市筹集资金62.6亿元,集中打造了蔡甸区奓山新社区、大集新社区等15个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中心村(社区),涉及农民2.3万户。这些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按城镇标准配套齐全。
  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就必须优化农村的人居环境,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治塘堰、通港渠、建垃圾池一个都不能少。
  2014年以来,武汉市级财政补贴46372万元引导各方资金参与,建设了新农村创建村湾和示范村湾共80个,在这些村湾开展污水处理、垃圾收处、公厕改造等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如今不少市民来到乡村郊游,都能明显感受到卫生条件的改善:畜禽养殖的排泄物和农作物的废弃物都得到了综合利用,农村公共旱厕的无害化改造也提高了农民的卫生水平。到2016年底,全市规划建设的15个中心村(社区),已建成10个、在建5个;规划建设的80个新农村湾,已建成37个、在建43个,成功打造了江夏区小朱湾、黄陂区杜堂村、蔡甸区大金湾等一批具有武汉特色的新农村建设典范。
  通过推进新农村建设工程,武汉市逐步形成了一批产业特色明显、生态环境优美、功能配套齐全、服务设施完善,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农村和中心村(社区)。


  产业驱动 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位于黄陂区王家河街道胜天村的木兰玫瑰园,从2006年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春、夏、秋三季赏花的旅游产业和玫瑰相关农业发展的模式。目前在园区工作的村民超过200人。
  像黄陂木兰玫瑰园这样利用旅游产业、农业生产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例子,在武汉还有不少。黄陂区武湖街、江夏区五里界街和蔡甸区奓山街3个省级示范街按照规划项目化的要求,有序推进项目建设,突出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五里界街通过建设广州花博园项目、薰衣草园项目、七彩花海休闲观光项目,年接待赏花游客达200万人次。武湖街以现代都市农业综合示范园、张湾水乡项目为支撑,掀起武湖现代都市农业的新一轮建设热潮。奓山街建设200公顷花卉苗木基地、200公顷的霞光花木城项目、200公顷星光农业园,同时完成了110公里后官湖郊野绿道建设。五里界街对进入新社区的农民,按照人均6万元的标准,一次性缴纳城镇职工养老统筹。
  武汉市新农村建设,围绕“宜居、宜游、宜业”目标,通过整治和提升村庄环境,开展农户及院落风貌整治,挖掘农耕文化和传承保护民俗风情,与山水、盘活资源、发展农家乐、农事体验、民居休闲、养老养生、文化创意等经济相结合,推进了新农村建设与乡村休闲业发展的互动。目前全市通过新农村建设,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已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一村一品 美丽乡村百花齐放


  据武汉市农委相关处室负责人介绍,武汉市提倡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打造具有资源特色和文化特点、符合当地实际、体现农民意愿的新农村建设模式。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集中连片、沿线的新农村片带,包括黄陂木兰生态旅游区新农村片带、新洲桂花大道新农村片带、江夏梁子湖新农村片带、蔡甸九如鲤新农村片带和东西湖、汉南新农村片带。新农村建设的“一线串珠”势头将继续发展。
  目前,武汉特色新农村建设模式凸显。如黄陂区蔡店街姚家山模式,以弘扬“红色革命”文化为主;姚家集街杜堂村葛家湾模式,以返乡能人带动型为主;蔡甸区奓山街星光村模式,以工业为主,村村联合、村企联合、村镇联合;法泗街怡山湾模式,以农业企业带动为主;五里界街道童周岭村小朱湾模式,以发展乡村游特色景点为主;新洲区旧街街孔子河村模式,以历史文化古迹引导为主等等。

当前:B2(2017年07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