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风更新乡风更正
——陕西省岚皋县开展新民风推动脱贫攻坚侧记
谢应梅 杨富琨 夏爽
        日前,陕西省岚皋县城关镇爱国村村民刘先志,主动要求退出贫困户。在岚皋县像刘先志这样自立自强、不等不靠的贫困户还有很多,其中自愿从兜底脱贫转为产业脱贫的超过200户。
今年以来,岚皋县在脱贫攻坚主战场,通过开展评优活动、弘扬地方文化、抓好歪风治理,传承以“诚、孝、俭、勤、和”为核心的新民风,引导村民革除陋习改变观念,在实现物质脱贫的同时,实现民风新乡风正。
        典型引领新风
        去年,岚皋县在脱贫攻坚走访中,发现一些贫困户除了因房、因病、因残、因劳等外因致贫外,自身等、靠、要思想和攀比、浪费、争贫风气日甚,成为脱贫“脑梗阻”。“突出新民风抓扶贫,就是要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大家心劲儿强了,脱贫才会又快又稳。”岚皋县委书记周康成说。
        精准脱贫必须对症下药。针对群众中存在的这些现象,岚皋县充分发挥榜样引领作用,以“评优树模”活动为主线,开展“岚皋好人”评选、“讲好岚皋故事”“善行义举榜”,挖掘传播身边的好人好事和凡人善举,以典型示范带动效应促使贫困户把主要财力和精力放到脱贫致富上。
        典型引领的裂变效应,如星星之火在村村户户燎原。如今,岚皋县在贫困村开展星级文明户、产业标兵、自强自立示范户等27个类型评选,利用南宫山大讲堂、道德讲堂、网络媒体等平台,讲述先进事迹120余人次,推出王三翠、徐生美、唐国运、胡万祥等一批勤劳致富模范人物,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志气和信心倍增。
        评优树模的裂变效应,以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的速度在贫困户中递增。目前,岚皋县选树各类先进典型200余名,培养自强户2200户,培育产业标兵210人,农村健康向上的风气日益浓厚。
        文化浸润乡风
        顶缸、吞剑、哭嫁……各种巴文化元素汇聚一堂,仿佛穿越时空。5月25日,岚皋县大型巴文化舞台剧《巴人追梦》上演,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今年以来,岚皋县借助地方传统文化成风化人作用,通过挖掘弘扬巴文化和杜氏家规,开展“我们的节日”、全民阅读、传统文化“三进”等活动以及培育乡土文化能人、组建乡贤队伍、加强文化阵地建设等措施,把新民风浸润到每个人心中,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追赶超越提供不竭动力。
        巴文化是岚皋文化之根。今年,岚皋县挖掘地方传统文化,通过打造一条巴文化长廊、建设一条巴文化美食街、创建一个巴文化广场、建设一个巴文化风情园、策划一台巴文化节目,巧妙地将“忠勇刚烈”巴文化精髓与新民风结合,推动贫困户树立信心发展产业,增强群众甩脱贫困的韧劲和斗志。
        好家风引领好民风。岚皋县整理推出以“正德树人、防患未萌”为主旨的“杜氏家规”,用家庭的“小气候”温润社会的“大气候”。并在全县开展“家规家训进万家”“讲述家教故事”“一封家书”等活动,建设家风馆,发放家规读本,以好家风滋润新民风。
        治理狠刹歪风
        岚皋人情风盛行,许多贫困户被“送礼”压得喘不过气来,辛苦劳作一年,一半随了礼。日前,发改局驻村干部王显恒建议石门镇芙蓉村贫困户宋仕爱喜事简办。王显恒话还没说完,就遭到宋仕爱的反对。“安置点106户,人家给你送,你还得去还,最终都是吃了喝了。”王显恒给宋仕爱算了一笔账,最终说服了他。随后,宋仕爱请了20多个乡亲帮忙,不收礼不摆酒席,热闹而简单地搬入新家。
        脱贫攻坚,就得把群众身上的“隐形负担”减下来。今年以来,岚皋开展人情风、赌博风、奢侈风专项治理,在125个村11个社区制定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改变少数群众等靠要、懒惰成性的习惯。并开展文明创建,建立诚信榜发布制度,卸下“人情枷锁”聚力致富,以优良民风助推脱贫攻坚。
        “民风新乡风正,打好脱贫攻坚战是一次党风和民风的双向交融。”岚皋县委书记周康成说,要按照党建+新民风要求,抓党风促政风带民风,积极推进新民风与基层党建、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治理融合,推进美丽新岚皋建设。
当前:A2(2017年07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