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剧院:建得多,还要用得好

        近年来,全国各地掀起了一波接着一波的剧院建设热潮。目前,我国艺术表演场馆数量已经超过2000家,预计五年后将达近3000家。如何在建设大量剧院的同时,把剧院利用好,既是各级政府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文化艺术管理领域重要的时代课题。
        剧院多,演出少,管理跟不上
  我国剧院建设缺乏整体规划,从地域看,多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呈现东多西少的布局;从层次看,存在省强县弱的局面,尚有40%左右的县市没有正式的剧院,在边远贫困地区,剧院更是缺乏。
  文化部2015年文化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各级文化部门所属文化场馆年均演出仅43场,而一般的剧院通常需要年演出达200场才能较好地进行运营,因此大多数剧院还有近80%的提升空间,可见对剧场的利用还有很大空间。《2014年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显示,全国剧场管理人员拥有艺术专业、舞台技术专业与管理专业教育背景的只占管理人员总数的30%,复合型的剧院管理人才更是严重不足,专业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我国剧院行业发展的一大软肋。
        应拥有科学的运营模式和经营理念
  我国的剧院数量在不停增加,人民群众对剧场有强烈的需求,演出市场也前景广阔。那么,剧院到底怎样才能用起来,用得好?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近日在第14届世界文化艺术管理双年会上提出的意见值得思考。
  首先,要摸清全国院团的底数,在此基础上注重顶层设计,制定剧院产业行业发展规划,同时制定行业标准和管理制度。对于目前已有的剧院要盘活存量,提高利用效率,提升管理水平和经营业态,对于未来新增加的剧院,要用好增量。具体而言,要着力解决剧院的定位方向、规划布局问题,尽快制定全国剧场的建设标准、管理标准,同时要努力建立科学先进的剧院运营管理方式。另外,要根据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建设一些实用的剧院,切忌贪大求全,可以多建设一些有特色的小剧场,并且剧院建设要向中西部倾斜。
  其次,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建立先进的剧院运营管理模式。当前我国约90%的剧场都在出租,这种经营业态非常不好。要重视场团合一的改革,最大限度地整合场团资源,以提高剧场的利用率。如果国内的剧院能够明确定位,深化改革,提升业态,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运营管理模式,那么将大幅度提升全国剧院产业的规模。
  再次,要建立专业学科,培养剧院管理专业人才。当前国内近百家高校都设立了艺术管理专业,但设置剧院管理专业的高校太少,目前我国只有中国音乐学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开设了剧院管理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教育,而国外知名大学如哈佛、耶鲁、哥伦比亚等都设有剧院管理专业。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在我国艺术院校设置应用型的剧院运营管理学科,加强复合型剧院管理人才的培养,特别是要加强对剧院、院团职业经理人的培养力度,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剧院行业的运营管理水平,才能满足如火如荼的剧院行业的现实需求。

        陈童

当前:A3(2017年08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