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潜脱俗思宛转
——读刘道平先生诗作感言
伍立杨
道平先生作诗甚夥,多为绝句体式,虽然看似体格小巧精致,但其气格上因思想性的注入,却又颇见大气。拜读之下,但见机趣迭出,不忍释卷。
道平先生的作品,含有竹枝词的味道,杂文诗的思想,智者的认知,画家的观察力。大抵细微处落笔,大处判断,或以双关隐喻、或以情景交融、或以焦点透视,辗转结裹而生出新意,令人心眼为之一亮。
《打吊针》的反问式的结构,《花椒》转进而出境界,《办公见闻》的痛彻针砭,《子竹》出人意表的奇思,《高压锅》“从容揭盖”的深意……凡此种种,微妙的感情表达得含蓄而又明确,寓情于景,感情色彩各有侧重,民风习俗的介入,特殊画面的截取,语言明快浅近,清新流丽,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行文,大抵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既有民歌气息,也有文人创作的深度。
《鹅卵石》“以身试水验功夫,万砺千磨棱角无。总是暗中摩擦急,可怜圆滑满滩涂”。脉络分明,曲折生动,饱含微言大义,却又含蓄蕴藉,颇具跌宕的思想亮色——此即古人所谓美刺之遗意也。对于社会民生的吟咏,讽喻评点,以及创作的动力,内里则是始终不衰的正义感和责任感。道平先生之作,虽多为短章,却大率堪称佳制。而《咏竹》则更是在古人千首万首的高难度横亘之下,迂回宛转,翻空生奇:“装点青山入翠微,虚心惯见白云飞。一朝截半成长笛,便喜人间横竖吹。”掘意精要,发人之所未发,自出新意,直逼古人。蕴含着人世间所谓“别有一番天地”的理趣。
其诗作涵盖着杂文式的笔调,形式灵活自由,所吟咏的物事集中、概括、凝练,针对性强,通过鲜明的形象来显示一定的意识倾向,那种宛转而不失力度的讽喻,生动、幽默、形象,又不失一定程度的犀利。自然风物与社会生活交织呈现,艺术感染力随之生成,其间深深潜植着作者的思索用心,以及至大至刚、积健为雄的底色与脉络。
先生命笔用意,刻意锤炼诗句,总能把情思表达到极致,观察体验,可谓深入骨髓。慧心触发,从容拈取,精心构撰,高度点染,社会生活万象中种种为常人所忽略的事项,顿时赋予新意,令人为之长喟,或者为之悠然而笑、莞尔而笑,抑或忍俊不禁……此即心意与手腕。心者,一双睿眼为他人所不及,探寻到事象的背后和深处;手者,构撰成诗的技术手段,妙笔驱遣,着手成春。两者渊然融汇,可遇而不可求也。
观先生律诗不多,然一见之下,大有惊艳之感,谓之与古人平起平坐,绝非夸饰之言。诸如“江寒或有鱼知底, 山瘦难辞雪压身”“几经追忆当年路,不识新人识旧人”(《腊八泸定怀旧》)。此皆抒情之作,也是一本古人心曲,所谓古调自爱,大有蕴藉的思致、沉郁的笔意。在诗中有画的那种鲜明视觉效果的景象之下,哀而不伤,深植着作者敦厚而不乏凝重的情怀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