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如何改变百姓生活
今年3月份我国公布《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垃圾分类制度在各地加速试点和推行,垃圾分类正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逐渐唤醒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改变百姓的日常生活和消费习惯。
垃圾分类点燃环保热情
在福建福州市晋安区的果岭小区里,柯文沣家的阳台上,西红柿、黄瓜等各种时令蔬果挂满枝头。这浓浓绿意的“秘诀”装在旁边的两个带盖塑料桶里——蛋壳、果皮、菜叶等厨余垃圾正在沤制有机肥料。
“把非荤菜类厨余垃圾放里面,堆到四五厘米厚时在上面撒一层普通粗红糖去味和加速发酵,新的厨余垃圾也可以随时添加。”老柯说,经过三个月充分发酵,厨余垃圾就变成了营养丰富的有机肥。
老柯的实践带动了小区居民中的100户像他一样坚持垃圾干湿分类,自主将厨余垃圾进行沤肥处理。“很多小区的居民都跑来向我请教,我们也正在努力把这个行动向全市推广,让更多人在生活中践行环保。”
“垃圾分类可以引导居民养成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的习惯,埋下环境保护的种子。”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说,垃圾分类是社会进步和生态文明的标志,是人人均可参与其中来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的方式。
智慧垃圾分类变废为宝
在北京朝阳区惠新北里社区蓝珏苑小区,居民刘大妈正在往装有自己收集的塑料瓶垃圾袋上贴二维码,然后把垃圾袋扔进旁边的智能废品回收机里。随后,她的个人账户里增加了50积分。
刘大妈告诉笔者,以前小区里有好几个废品回收摊,废品到处摆放,影响小区环境。去年底小区引入垃圾智能分类平台,居民将贴有专属二维码的垃圾袋投入资源回收机,获得相应积分,还能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
类似将信息技术与垃圾分类、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融合起来的“互联网+分类回收”模式在江苏、四川、浙江等地的许多城市都有试点。通过“互联网+分类回收”,可同步实现再生资源的自助投放、在线预约、上门回收、积分奖励、商品兑换、增值服务等服务。
垃圾分类难在居民分类意识和习惯的培养,生活垃圾产生量多、分类难度大的居民环节是垃圾分类制度实施的难点所在。住建部城建司副司长杨海英说,垃圾分类工作目前全国已自上而下开展起来,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不少问题,如百姓源头分类质量不高等,论及根本原因还是缺乏强制手段。
源头垃圾分类美化人居环境
位于钱塘江源头的浙江衢州开化县村头镇,河道沿途树枝上、河流中不见往日的瓶瓶罐罐或塑料袋等生活垃圾,河水变得清澈见底,这得益于河岸源头的垃圾分类。
为实现垃圾源头“无害化、减量化”处理,以村头镇为代表的钱江源各村采取低成本可复制的垃圾分类处理举措:设立垃圾兑换超市,将可回收废弃物兑换成日用品;定时定点投放,给垃圾制定“行程表”;定期督促检查,为农户立下“清洁榜”……
实际上,全国已公布100个县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试点,在农村地区推行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目前,我国所有省份都提出了到2020年前完成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目标的计划。
“农村垃圾治理目标的完成,将是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重要标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赵晖说。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可以有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还能带动古村落观光、休闲农业、民宿经济等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新华社 王优玲 张逸之 魏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