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好孝亲这道“爱的方程式”
李洪兴
       独生子女一代该如何迎接即将到来的老龄化社会?这是一个问题。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流动的时代,与父母在一起有时候只能是奢望。年迈的父母在生病时,十分需要子女陪护,可许多在外拼搏的子女“有心而无假”。如何解开这道“爱的方程式”,是时代给我们出的考题。
       从现实生活看,一张请假条或许也能给出一个临时解决方案。但在制度上想想办法,或许可以让这个社会更从容一些。实际上,目前已有多个省份出台了相关规定,独生子女护理假短则3天,长则20天。
  一项有关独生子女陪护父母假期政策的规定,戳中无数人柔软的心,无疑是瞄准了社会的痛点。然而,从以往的经验看,带薪休假这样的政策规定,能不能从“纸面权利”变成实实在在的可用权利,还要打个问号。纵观一些地方的规定,既有建议性的,也不乏强约束力的。福建在出台“护理假”时,就设置了法律责任,用人单位违反规定不仅将被罚款,还将被列为工资支付行为失信单位,受到重点监管。强力要求落实假期固然会起到一定作用,但仅仅出台监管和保障机制,将压力转嫁给企业,“一罚了之”,恐怕也非良策。
  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角色具有多样性,因此社会治理也应该做多维度的考量,追求综合效益。子女陪护父母的伦理需求应当想办法满足,但也不能完全不顾及企业的经济利益,关键是把握好平衡。这样的普遍性问题需要系统性解决,如人社、劳动等部门能否协力落实,企业微观管理机制能否留有休假空间,政府是否给落实“护理假”企业以适当奖励或补贴等,都是影响孝亲氛围及其实现可能的重要因素。
  做出一项新的制度安排,固然要衡量社会成本,但不能忘了,养老和孝亲本质上不是经济账,而是亲情账、文明账。更何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当前这个阶段,社会物质财富已积累了相当的实力,可以尽可能地兼顾各种目标,如社会保障、人情伦常、家庭幸福、生态环境等,在亲情与工作、家庭与社会之间,没必要陷入非此即彼的思维陷阱。我们可以在观念上有所进步,现实也允诺了一些改善空间,比如“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以来,全国已有30个省(区、市)延长了产假,社会反响很不错。
  社会的发展,最终要体现为生活品质的提高,比如密切的家庭互动、有机的社区关系、良好的社会保障等。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深刻的转型期,而保持有温度的生活方式,有助于人们应对这样的社会变迁。解好了孝亲这道“爱的方程式”,纾解了人们心头“忍不住的关怀”,社会转型的压力可能也就大大减少了。
当前:A3(2017年08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