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众片”如何逆袭暑期电影市场?
校园题材影片《闪光少女》展现青年一代对民族音乐与西洋音乐的思考而获好评,以藏族原生态演员为主体的纪实影片《冈仁波齐》票房接近1亿元。这些原本在电影业内被视为“小众片”的作品又是如何在这个暑期实现逆袭的?
“蚂蚁”搬动“大象”:见证中国电影市场扩容
去年12月,中国超越美国,以40917块银幕,成为世界上电影银幕最多的国家。这意味着,单从基于银幕数的市场空间看,中国已稳居世界第一。业内人士分析,从北京、上海、广东等一线“票仓”不断升级影院服务,到我国二、三、四线城市银幕资源扩容,这都成为“小众片”逆袭电影市场的重要硬件保障。
过去十多年间,中国电影产业实现快速增长,也不乏个别的“蚂蚁”迅速搬动“大象”的案例。比如,2011年,滕华涛执导的《失恋33天》上映数日票房过亿,同一年李玉执导的《观音山》也获得较好的市场口碑。
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认为:五六年前的中国电影市场,只有不到10000块银幕,“蚂蚁”搬动“大象”的奇迹只是零敲碎打,运气成分依然存在。而现在基于4万多块银幕的电影市场,理论上有容量为“小众片”提供更多空间。
国际电影节展“反哺”观众欣赏口味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暑期电影市场中的“小清新”影片有相当一部分曾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影视节展活动。比如在今年6月举行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闪光少女》《我是马布里》就曾在“传媒关注”单元获得较高评价,马布里本人“无痕迹”的演出,还使他获得最受传媒关注新人男演员奖,《闪光少女》更是一举斩获5个奖项。
又比如,早前在东京电影节获奖的《警察日记》《不成问题的问题》等,也陆续回到国内公映,受到观众好评。
比照过去几年,如今形形色色的国产“小众片”正趁热打铁,集中亮相商业院线。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会执行副秘书长傅文霞表示,近年来,很多来到电影节的作品,同样在商业院线也取得了高票房和好口碑,比如《烈日灼心》《追凶者也》等,这说明中国电影观众的需求也随着电影节展活动的举办更加丰富多样。
“讲好中国故事”始终是制胜法宝
不“靠脸吃饭”的纪录电影《摇摇晃晃的人间》将农村女诗人余秀华的真实状态搬上大银幕。今年以来,这部作品通过观众集中报名买票的方式,实现了132座城市的“接力点映”,共放映336场,总体上座率超过八成。
石川分析,电影离不开优秀的演员,但整个产业的发展绝对不是“靠脸吃饭”,首先要尊重市场规律,“小众片”有其独特的观众需求,可以从供给侧上让更多观众有机会通过多渠道接触并观看到作品。
专家认为,“讲好中国故事”始终是制胜法宝,如果没有好故事,院线排片就不会青睐影片,市场和票房也不会被“跪求”而来,“小众片”的发展还需要靠过硬的质量、恰到好处的发行和放映模式,来形成更多突破。 (新华社 许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