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不离手,是“获”还是“惑”
中国已迈入4G时代,流量像水和空气一样,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机”不离手,是刷机成瘾还是生存需要?那么,“流量”到底使人们的生活更美好,还是更焦虑呢?
用户月均1.5G,流量改变生活
对于65岁的北京市民王丽霞来说,手机已经成了老年生活的重要保障和最大乐趣。出门前,打开手机约辆车;到饭点,用软件叫个外卖;临睡时,躺在床上看看剧。短短两年,王丽霞从“网络小白”变身“流量达人”,家里可以没有油盐酱醋,但不能没有wifi;出门可以不带钱包,但不能落下手机。当今社会,像王丽霞一样的人比比皆是。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资费的下降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个人流量的大幅增长和生活的改变。
据工信部统计,我国个人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连月攀升。今年6月,人均移动互联网流量达1591M,同比增长了125%。如果加上wifi,这个数字将再翻几番。呈指数级增长的手机流量,带动车流、快递物流、钱流和数据流滚滚而来。这不仅颠覆了传统商业逻辑和盈利模式,对人的行为方式、生存状态以及社会组织形态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人们在消费流量的同时,还在制造流量、变现流量,从而催生了一大批前所未有的新职业,带来了更多创业就业机会。
“如果不创业做手机视频,我很可能去国企或者当公务员,然后按部就班地工作和生活,但是移动互联网给了我们这代人偏离传统路径去探险的机会。”短视频制作推广公司“星站传媒”创始人朱峰说。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新兴职业上千种,2016年仅分享经济服务提供者就多达6000万人。按照国家信息中心的预测,到2020年相关人数有望过亿。
日均刷机三小时,流量影响生活
流量提供便利、娱乐和收益的同时,也引发了烦恼和困惑。杭州一家科技公司的白领程女士,最近把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关掉了。理由很简单,“看到那个小圈圈就忍不住点开,刷掉流量也就算了,关键耽误时间。”据德国研究公司Statista统计,2016年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每天玩手机三小时,“沉迷度”在全球排名第二。
自称“手机依赖症重度患者”的27岁私教小孔,直言“没有流量不能活”。“流量经济争夺的就是人的注意力,产生的最大问题是迷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金兼斌说,看起来拿着手机忙忙碌碌,其实相当一部分事情并非急需;表面上浏览文章学到了很多,但获取的知识既不系统,也不能直接解决问题。而人和人之间总停留在手机的交流,特别是长期沉醉于社交网络,对不同群体的性格和行为塑造,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5G社会就在眼前,如何面对更大的改变
上半年,中国移动已经在上海、广州都展开了5G试验网的部署,产生的流量密度可达10至100Tbps每平方公里。
“既期待又忐忑。”面对5G即将打开的“新世界”,51岁的长沙市民赵先生说,现在的很多手机应用都还没弄明白,未来新模式更多,是不是没有手机真的难以生存?更年长的老人,该怎样跟随5G“脚步”?“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们确实是从可选到没得选,或者说被裹挟了。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除了迎接它、正视它,还要有反思能力。”金兼斌认为。
事实上,一些人已经开始选择“放下”。不管是“地铁藏书”活动的兴起,还是微信增加微信朋友圈“三日可见”功能,以及腾讯为“王者荣耀”推出健康游戏防沉迷系统,无疑都是对流量的有意控制和对手机使用的反思。
(新华社 姜琳 张辛欣 刘羊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