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光辉映天下雄关
甘肃省嘉峪关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精彩拼图

        两千多年前的“丝绸古道”,“一带一路”战略节点城市,西部戈壁上的文化名城,雄踞古今的天下雄关……
  巍峨的祁连山下,踏着厚重的历史脚步,嘉峪关市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新一轮竞争中整装待发、全速发力,这个被美誉为“戈壁明珠”的边塞城市,以文明的写意、和谐的妙笔,正在描绘一幅现代文明城市的精彩拼图。

市区新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艺作品创作大赛

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

出租车行业文明行业创建推进暨表彰会

“传家风承家训兴家邦·五进”活动首场报告会

讨赖河生态文化景区夜景

 

       精彩拼图一
       核心价值观让创城更加凝魂

       提示: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普及,是文明城市创建的最普遍要求和最根本定义。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嘉峪关市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实施24字“人知人晓”“人信人守”工程,持续保持宣传推动热度力度,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人群,入心入行。


  宣传全覆盖。制定下发了《2017年度全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宣传方案》。全市各相关单位迅速行动,在居民小区各出入口、电梯间、学校及办公楼、商场等处的墙体制作“24字”宣传牌、亮化字,在学校、公园、居民小区围墙栅栏广泛设置公益广告宣传牌,依托灯箱、公交车候车亭、建筑工地围挡、沿街商铺LED显示屏、出租车LED显示屏广泛宣传展示公益广告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公益广告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内容在全市随处可见。
  新平台宣传。挖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个人或单位,在各类媒体进行持续专题宣传,同时运用微信、微博、微视频、微电影、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不断拓展核心价值观网上宣传平台。
  各行业融入。制订完善各行各业规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体现到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章、团体章程之中,征集传承优良家训、校训、乡规民约、企业精神,开展践行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章、团体章程活动;推动全市各单位制订出台相关的礼仪制度,在“五四”“六一”等重要时间节点,通过举行升国旗仪式、成人仪式、入党入团入队仪式等活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道德讲堂传播作用,组织工青妇等群团组织,金融行业、卫生行业等窗口单位和社区居民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文明和谐”“孝老爱亲”等为主题开展道德讲堂系列活动。
  寓教于乐。组织开展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艺作品征集活动,在全市征集到舞台表演、视频作品、文学作品、静态展览等各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艺作品共258件,参赛人数达400余人。以文艺汇演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市文明办联合市体育局、市舞蹈家协会举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场舞健身操大赛,让广大市民群众在载歌载舞、强身健体中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精彩拼图二
       强力的道德支撑让精神更加饱满

       提示:物质文明建设决定文明城市建设的基础,精神文明建设决定城市的文明高度。嘉峪关市始终坚持以道德模范实践活动为城市打造道德新高地,为建设和谐幸福嘉峪关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有力的道德支撑。


  广泛开展各类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发挥道德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长期坚持开展“道德模范”和“雄关好人”评选表彰活动;以先进人物事迹为原型,编排形式多样的文艺节目;开展道德模范“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军营”巡讲巡演及“市民与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使“道德模范”和“雄关好人”的先进事迹家喻户晓,在全社会树立了好人有好报的价值导向。
  持续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发动广大市民,在熟悉的人群中推举好人。评选产生社区级好人300余名,“道德模范”“雄关好人”110名,甘肃好人50名, 中国好人11名,表彰市级见义勇为先进个人24名,推荐上报由省上命名表彰8名,中央命名表彰3名。
  开展“德耀中华·雄关榜样——身边的道德模范”主题活动。广泛开展道德模范巡讲巡演、道德模范故事会、“学模范,做好人,践行核心价值观”歌舞晚会、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道德模范公益广告事迹展播等系列活动。累计开展巡演巡讲49场次,开展道德模范道德讲堂故事会900多场次,开展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6场,承办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故事汇基层巡演嘉峪关专场2场。
  建成千米“好人街”。依托体育大道灯箱、汽车站牌、道路两边景观支架,设计制作道德模范公益广告和事迹展板,大力营造学习道德模范、争做道德模范的良好氛围。
  扩大道德讲堂覆盖面。经常性地开展“道德讲堂”现场观摩交流活动,市民身边的好人、平民英雄、道德模范纷纷走进“道德讲堂”,深情讲述一件件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凡人故事,春风化雨般感染和激励更多的人见贤思齐,择善而从。目前,全市共建立道德讲堂121个,并在文殊镇团结村率先建设乡村道德讲堂,使道德讲堂这一德育形式向农村延伸。累计开展道德讲堂系列活动2000余场次;组织文广新局、教育局、体育局等12家单位在行业内开展“重自身修养、重社会责任、树良好形象”活动,发挥榜样的力量推动行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全面开展道德模范帮扶活动。全市各部门、各单位把帮扶生活困难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作为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结合实际拟定了《嘉峪关市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办法》《嘉峪关市帮扶和礼遇道德模范办法》。建立了科学合理的慰问走访制度,在重大节庆日,由主要领导带队,走访慰问生活困难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通过开展座谈会、交流会等形式征求他们对雄关经济社会的意见和建议,鼓励他们为雄关文明创建再立新功。

 

       精彩拼图三
       丰富的创建活动让文明更加浸润

       提示:为不断提升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的水平,提高各行各业服务质量,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嘉峪关市持续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网站、文明家庭(五星级文明户)等创建活动。


  文明单位、文明社区创建。文明单位创建是基层单位文明建设综合性成果的展示。嘉峪关市文明办为推进文明单位、文明社区创建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创评活动。在做好文明单位、文明社区评选表彰工作的基础上,选树一批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中走在前列的文明单位、社区标兵。
  观摩交流和风采展示。以先进典型引导推动面上整体工作,扩大创建覆盖面,把文明创建向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延伸,把“两新”的活力转化成创建的动力,使“两新”的企业文化、单位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向同行。
  规范管理。对文明单位、文明社区实行动态管理。制订出台文明单位、文明社区创建管理办法。做好对文明单位、文明社区的日常管理工作。列出负面清单。完善文明单位淘汰机制,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机制,促进文明单位、文明社区创建活动常态化开展。
  丰富创建内容。定期开展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中华传统美德、文明礼仪、道德模范事迹宣传等内容的道德讲堂活动;开展“三关爱”、科普、法律、文体、卫生、环保、生态等志愿服务活动;开展“讲文明 树新风”系列活动等。
  文明行业创建。在全市范围内下发关于文明行业评选工作的通知,以窗口服务行业精神文明建设为重点,努力实现文明行业创建“满堂红”的目标。
  推动各行各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种服务守则、行为准则、规章制度、行业规范。涉及交通、银行、税务、快递、电力、通信等重点领域和行业,促使各窗口单位遵守职业道德,提升服务水平,规范服务流程,树立行业新风。
  开展具有行业特色、职业特点的创建活动。开展“最美医生”“最美护士”“优秀服务之星”等丰富多彩的主题创建活动,不断丰富创建活动内涵。
  文明村镇创建。坚持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努力实现乡风民风、人居环境、文化生活“三个美起来”,做响做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品牌。
  培育文明乡风民风。把弘扬优良家风、创新乡贤文化作为农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工程。依托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开展“文明集市”“五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等创建活动。建立孝道诚信“红黑榜”、乡贤榜、善行义举榜等,打造乡风文明示范村。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宣传。在农村设置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传统文化等内容的文化墙;开展“传家风、承家训、兴家邦”等系列活动。
  坚持城乡共建。按照“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动员各级文明单位和农村开展“结对子 种文明”活动,合力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文明网站创建。启动了文明网站创建活动,出台了《新闻、政府类网站测评标准》《商业及其它类网站测评标准》,发放了《文明办网倡议书》,引导全市各网站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将互联网办成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的阵地,为网民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和更丰富的网络文化产品,营造出文明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邀请全市所有网站负责人、网站管理员参与“文明办网 我承诺”签字仪式;开展“文明办网 文明上网”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学校活动,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对网站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学生、市民、机关干部等人群进行宣讲培训,累计参加人数2000余人。截至目前,共评选出市级文明网站15家。
  文明家庭、五星级文明户创建。以提高家庭成员素质、优化社会细胞为目标,通过“文明家庭”“五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广泛吸引社会成员参与,激励更多家庭成员积极投身到文明建设中来。紧扣家风家训学习实践活动,广泛开展“传家风、承家训、兴家邦”活动,大力推动思想道德、文明新风、科学精神、法律常识进家庭,倡导现代家庭生活理念,引导家庭文明和谐。发挥良好家风的引领作用,以家庭的平等、文明、和睦、稳定,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安定团结。2015年以来共评选出文明家庭20户、五星级文明户929户。

 

       精彩拼图四
       走心的民生服务让市民更加幸福
       提示:
文明城市创建,主体在民,根基在民,血脉在民,建设为民。近年来,嘉峪关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推进民生服务,让群众真正享受到创建成果,提升市民创建“获得感”。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宣传教育,打造一片文明的“热土”。


 

  夯实教育文化基础。基础教育领域大力投入。投入10.9亿元实施了教育惠民工程,新建改建市一中、酒钢三中等28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文化设施加强建设,打造地区文化品牌。建成了市图书馆、24小时自助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文体活动场所实现城乡社区全覆盖,形成了雄关大舞台、“十美雄关”等群众性文化品牌。
  实践网格化社区管理。结合市情进行网格划分,将城市网格划分为340个网格、三镇17个行政村以村民小组为单元划分成117个网格,实现全市网格治理无盲点、民情联系无遗漏、服务管理零距离的“立体式、全方位”社区基础网格服务管理运行机制。网格员具体工作为政策法规宣传、基础信息收集、日常工作巡查、服务居民群众。采取“1+2+N”模式充实网格员力量,每个网格配备1名网格长,每个网格配备2名专职网格员,并广泛吸纳网格内党代表、老干部、志愿者等担任网格协管员。同时,对网格员进行培训和考核。全市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精准化和长效化。
  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从市情特点出发,嘉峪关市积极稳妥推进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从最低生活保障、居民养老保险、经济适用住房、学生入学优惠等八个方面,出台了八项配套政策,进一步加快农村城市化、农业工业化、农民市民化进程,实现了城乡户籍一元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同城化、社会管理信息化的目标。
  健全医卫保障养老。医疗卫生体系更加健全。投入6.5亿元完善城乡医疗卫生设施,实施了南市区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等项目。养老保障措施具体落实。完成了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农村中心敬老院“三院”联建项目,实施了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在全省率先实现了75岁以上老人享受高龄补贴,居家养老走在了全国前列。
  城市功能形象提升。市容市貌焕然一新,城市形象大有提升。启动了建市以来规模最大的棚户区改造工程,计划三年改造11个街区1万户3.5万居民,目前,已实施改造了7574户。便民公交体制实现改革。实现了公交公营,残疾人和6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坐公交车。
  如今,基础设施建设成效突出,嘉峪关市民不出小区便可就医、健身;老人及残疾人可享受免费公共交通;全市老人均可享受到亲情式居家养老服务;重度残疾人家庭全部实现无障碍改造……一件件好事实事,让老百姓看在眼里,暖在心里。

 

       精彩拼图五
       优美的生态环境
       让城市更加宜居
       提示:
绿色、洁美的生态居住环境能够极大地提高居民幸福指数,是文明城市建设的要义之一。如今的嘉峪关,绿水蓝天、傍花垂柳,形成了“水在城中、人在绿中”的园林式城市生态格局。


  做好“水”和“绿”两篇文章。近年来,嘉峪关市历届领导班子按照“以人为本、以水为脉、以绿为基、以文化人”的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实施好重大生态项目,让水润雄关、绿意满城,“始终坚持生态立市战略不动摇,把良好生态作为最大的民生福利,推进‘天蓝、地绿、水秀、人和’的全域生态工程,建设更加生态宜居的城市。”
  着力推进“蓝天、碧水、净土”工程。加大环保财政投入,累计投入7亿元,实施了一批绿化新建和提质改造项目,讨赖河生态治理、南湖文化生态园、“两湖一河”园林景观等成为生态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城区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8.1%、39.2%,人均绿地面积、水域面积分别达到36.3平方米、28.6平方米,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被列为省级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
  实现全域全城无垃圾营造出良好环境。开展“六整治一行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市场环境综合整治、背街小巷及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整治、门头牌匾综合整治、旅游景区景点环境综合整治、交通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雄关·万人清洁”全民爱国卫生运动), 初步形成了“上下联动、全民参与、全域治理、全面见效”的工作格局。在此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将全域全城无垃圾创建工作列入全市今年的重点工作,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内容,通过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领导体系、组织体系、责任体系和监督体系,做到了目标明确、措施到位、责任到人。
  紧盯“视线范围内无垃圾、无污染、无异味”的“三无”目标要求,及时发现问题、反馈意见、督促整改,全面推动创建工作取得实效。全域全城无垃圾创建办督查考评组严格执行《嘉峪关市全域全城无垃圾创建工作督查考评办法(暂行)》,建立问题台账,实行对账销号,对城乡环境、集贸市场、背街小巷、景区景点、门头牌匾和交通环境“六个重点领域”进行无缝隙、全覆盖的督促检查,对全市主要路段环境卫生脏乱差情况进行集中整治,对集贸市场清理盲区和死角,园区内建筑垃圾、废旧物品站回收环境等影响市容市貌的难点问题实施整改,全面提升了城市文明形象。
  全面实施大气、水、土壤防治“三大行动”。目前,嘉峪关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气化率均达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100%,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水源地水质达到了Ⅱ类水质标准。

 

       精彩拼图六
       健全的志愿服务
       让善行更加通畅
       提示:
嘉峪关市大力提倡和扶持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推出一个志愿者网、一个志愿者工作管理系统相结合的“一网一系统”体系。嘉峪关志愿者网主要发布志愿动态、开展网上培训、展示志愿风采等;嘉峪关市志愿服务工作管理系统作为全市志愿工作综合平台,集志愿者注册管理、团队注册管理、志愿服务项目管理、志愿者时长记录等功能为一体。全市在创新管理的模式下,高效提供志愿服务。


  建立健全制度。为加快推进全市志愿服务制度化进程,市委组织部、市文明办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在职党员社区志愿服务行动的实施意见》及《关于印发<嘉峪关市党员志愿工作管理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市文明委先后制定了《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工作制度化的实施意见》《金牌志愿服务项目管理办法》《嘉峪关市志愿服务用品借用制度》及《嘉峪关市志愿者登记注册管理办法》等六项制度,出台《嘉峪关市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同时,建立了以政府拨款为主、各志愿服务组织自行筹措为辅的志愿服务资金保障制度,保障了志愿服务活动正常开展。
  定期评选表彰。每两年开展一次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性推荐表彰活动。共评选市级志愿服务工作先进集体32个,优秀志愿者98名,最美志愿者20名,最佳志愿服务组织10个,最佳志愿服务项目10个,最美志愿服务社区6个。其中,王雪杉荣获“全国首批五星级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长城区新华社区、镜铁区昌盛社区,在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评选活动中荣获“最美志愿服务社区”。
  支持组织发展。由市文明办牵头,依托全市各级各类志愿服务组织,支持和发展社会爱心人士及群团志愿服务组织,发挥党政机关、群团组织、企事业单位组织优势,建立类型多样的志愿者队伍,如文明旅游宣传志愿者队、“送欢乐·下基层”文艺志愿者队、消防安全宣传志愿者队、雷锋车队、党员志愿服务队等,满足了日常各类志愿服务工作需要。
  拓展服务领域。拓展志愿服务领域,开展了以“学雷锋我行动”“关爱山川河流”“文明交通劝导”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活动;督促全市各级各类文明单位普遍建立起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小组,通过组织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在微博、重要网络论坛、社区、QQ群等互动空间,针对文明话题进行跟帖、留言,传播文明用语,促进了网上交流谦恭有礼,营造了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
  培育品牌项目。全市先后组织开展了以“小善大爱”“行善立德·情暖雄关”“幸福雄关·与爱同行”等为主题的学雷锋志愿服务行动,并依托学雷锋纪念日、“国际志愿者日”等重点节日,策划开展了“讲述我身边的雷锋”“志愿服务、温暖与我同行”“弘扬志愿精神·彰显道德力量”、“志愿服务·共筑中国梦”等主题征文宣讲活动,大力弘扬志愿精神。同时,社区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站也发挥自身主动性,做优本社区志愿服务品牌。新华社区“N+1”志愿服务、昌盛社区“365”便民志愿服务、祁连社区“六零”爱心行动、明珠社区 “连心卡”志愿服务等品牌志愿服务项目,有力地推动了社区志愿服务的实效性。
  完善服务站点。深入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志愿服务站点建设,以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科技馆和革命纪念馆为平台,建设一批活动规范有序、作用发挥明显、社会影响力强的示范单位,示范带动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和服务项目健康发展。在雄关区、长城区、镜铁区的相关部门,建立了24个志愿者服务站,依托部门资源优势,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
  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发挥嘉峪关日报、嘉峪关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依托公益广告牌、沿街道单位LED显示屏、车载广告等媒介,加大对优秀志愿者及志愿服务工作的宣传报道,大力宣传志愿服务理念、志愿服务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志愿服务工作浓厚氛围。
  截至目前,《嘉峪关市志愿服务工作管理系统》已注册志愿者4.6万名、志愿团队245个,发起志愿服务项目925个,发放志愿服务时长卡14635张。全市志愿服务事业正蓬勃发展,一派红火景象。

 

       精彩拼图七
       树人的成长工程让天空更加洁净
       提示:
近年来,嘉峪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2014年起开始实施“金种子”工程,将其作为进一步推进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重要抓手,结合实际在全市广大未成年人中部署开展系列活动,在未成年人心田播撒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金种子”、崇德向善的“金种子”、文化沁润的“金种子”、爱心奉献的“金种子”、民族团结的“金种子”。通过在未成年人中播撒五个“金种子”,推动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蓬勃发展,使城市的未来生机盎然。


  全民树德,榜样引领。坚持以德树人的原则,以全民树德为抓手,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坚持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的结果,针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每一个细节,着眼建立长效机制,创新体制机制,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扎实推进,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广泛开展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进而引导未成年人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健康成长。
  树立道德榜样。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大力开展全方位、立体化立德树人宣传教育。以“道德讲堂”“善行义举榜”“雄关好人”“道德模范”等一个个文明城市创建载体,为孩子们营造良好的氛围。加强媒体宣传引导。开辟专题专栏,“图说我们的价值观”让孩子们对中国梦的价值内涵耳熟能详。一幅幅图文并茂的公益广告宣传画,让孩子们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也能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引导他们在一言一行中自觉展示出城市的文明和素养。立足传统文化,将立德树人融入了文明创建活动。开展了“我说我们的家风家训”主题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家风家教、家规家训、家谱家祠”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基业长青的传承作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和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争做美德少年”“向国旗敬礼”“童心向党”“中华经典诵读”等活动,让孩子们在学习成长过程中慢慢品味、细细琢磨、逐步领会。
  文明礼仪,潜移默化。立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际,开展“八礼四仪”教育养成教育活动,在全市中小学校重点开展仪表之礼、餐饮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仪式之礼等八大基本文明礼仪规范养成教育。
  家风家教,润物无声。依托全市中小学校加快推进建立家长学校的进度。组织动员各级妇联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主动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切实建立家长委员会,办好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利用家长会对学生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培训,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广大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
  充分发挥家庭在德育教育网络中的基础作用,帮助家长提高素质,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引导家长树立良好家风,注重自身修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传承家庭美德。
  关注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女等八类特殊学生群体的家庭、学校教育问题,倾情倾力,应助尽助。建立起贫困学生资助救助全覆盖制度,不让任何一名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教失学。
  学校教育,巩固根本。首先改革德育课程,整合教学目标。整合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学段的德育教学目标,按照学生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开发出《生活中的德育》《身边的好人好事》《优秀传统文化》等系列德育校本课程,这样既突出案例实践,又增强体验感悟,使德育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课程。结合新课程改革,把德育目标与学科教材建设结合起来,把育人贯穿和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着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活动更有趣,课程更受益。组织开展深入经典诵读、优秀童谣征集与传唱、日行一善、小小志愿者等活动,培养学生们良好的道德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大力开发活动课程,形成了以“励志修身、体验感悟、实践探究、家庭教育”等五大类60多种活动课程。目前,90%以上的学校开发了5门以上活动课程,实现了活动的系列化、经常化。
  融入社区教育,参与志愿行动。引导小小志愿者们积极利用节假日“走进社区,服务社会,感悟人生,成就未来”,结合所在社区实际,开展安全环保宣传、公共绿地维护、敬老助残等活动,让孩子们在参与中了解民情、丰富阅历,磨练意志、增长才干,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启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研究制定了《关于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在全市各中小学校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加大城乡学校少年宫建设力度,积极争取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建设,实现了全市8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全覆盖,每年足额落实乡村学校少年宫运转补助经费,推动各乡村学校少年宫成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创建,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和满意度,提升嘉峪关发展软实力,培育城市核心竞争力,让百姓更幸福,让社会更和谐。因此,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意义重大,使命光荣。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要以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一鼓作气、再接再厉,不断开创创建工作新局面,为建设更加文明、幸福、和谐的嘉峪关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市委书记王砚在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百日冲刺”动员会上发出了创城的最强音。
  如今的嘉峪关,目力所及,市容整洁,环境宜人,氛围浓厚,气象祥和,一幅文明和谐的新画卷正从容运笔,一股崇尚文明和谐有序的新风尚已蔚然形成,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幸福之城、文明之城正在崛起。 (嘉峪关市文明办供稿)

 

当前:B2B3(2017年08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