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百姓用最小的支出获得最大健康维护
——专访四川省卫计委主任沈骥
本报记者 贺贵成

        不久前,全国健康扶贫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成都召开,四川省县域内医疗费用全额报销作为四川先进经验在大会上作了交流发言。在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落实健康扶贫政策方面,省卫计委有什么样的思考和什么样的具体举措?为此,记者专访了四川省卫计委主任沈骥。

        记者:请问沈主任,截至目前,四川省健康扶贫方面取得了哪些明显的效果?
        沈骥:回答您的问题之前,我给您讲一个小故事。全国健康扶贫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的前一天,乐山市的一名贫困患者给当地的媒体讲了这么一句话,他说“没有健康扶贫,我不可能像今天这样站着跟大家说话,能抬头看天。”是什么原因呢?这名贫困患者患了“强直性脊柱炎”,造成他整个脊柱和双侧髋关节僵直,在患病的23年中他的身体完全呈90度弯曲,不能直立。去年到今年,他在乐山市中区人民医院做了三次免费手术,矫正了身体的畸形,让自己恢复健康站了起来。以前他的劳动力完全丧失,现在恢复了部分劳动力,为他未来脱贫致富奠定了基础。
        从这个故事可以反映出什么呢?就在去年底,四川380万贫困人群中,有184万是患有各种疾病的贫困群体,他们致贫的因素可能有两三种,但是因疾病以及因疾病引起的劳动力丧失,甚至因疾病引起的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家人的照料,导致的贫困率是比较高的。在贫困患者中,四川因病致贫的达48%,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15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主攻方向,其中一项就是深化医疗卫生对口资源,这是作为省委的重大决策来安排部署的。在两年不到的时间里,我们取得了一些经验,也取得了很明显的效果。全国健康扶贫工作现场会在成都召开,就是要把四川的经验向全国其它贫困地区推广,相互借鉴,相互学习。

        记者: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再次提出,要贯彻落实好健康扶贫的各项政策,阻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今后,我们需在哪些方面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健康扶贫政策?
        沈骥:第一,干好这个工作首先要精准识别。在贫困人群中要识别出与疾病相关的致贫因素,并把这些人分为不同类型,第一类是能一次性治愈的,第二类是重病需要住院治疗的,第三类是一般慢性病需要长期居家门诊治疗的。根据三类情况采取不同的医疗诊断措施来恢复他的健康、恢复他的劳动力,至少缓解他的生活自理能力问题,使家庭的其他成员有更多时间劳动,最终能靠勤劳致富。
        第二,医疗扶持。对这些病人确定了“十免四补助”医疗政策,向他们开通绿色通道,先诊疗后结算,减免许多诊疗费,使他们更方便有效地得到救治。
        第三,医保扶持。对贫困人口,我们实行“两保三救助三基金”措施,除了基本医保,每个人都参加了大病保险,每个人也会因不同疾病不同问题得到三个救助,省上还建立了三个基金,特别是省财政投入医疗卫生救助基金,解决兜底的问题,确保这些群众的医疗费用中个人支付占比小于10%,尽量不影响他们的全年收入,让他们能达到脱贫的指标。
        第四,精准实施分级诊疗和有效控制费用。每个贫困患者都有一个签约团队,实行家庭医生签约全覆盖,家庭医生主动上门维护贫困患者的健康。还安排专家到县到当地就地集中诊疗重病病人,不让他们舍近求远,在减少医疗费用的同时,减少非医疗的费用,让他们用最小的支出获得最大健康维护。

当前:A2(2017年08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