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非遗 传美德 做公益
乡村学校少年宫乐了山里娃的暑假时光

       今年暑假,全国各地的乡村学校少年宫充分发挥其“以乐促智、以技促能、以德育人”的作用,积极整合社会力量和资源,以德育课堂、非遗传承、关爱留守儿童等形式开展多样化的暑期活动,为各地未成年人打造了多姿多彩的暑期“大课堂”,用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丰富着他们的暑期生活。
      

 

       向上向善
       搭建德育课堂

       “百行德为先”,各地乡村学校少年宫在开展暑期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将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成为暑期德育阵地,为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形关键时期的未成年人提供德育指引。各地通过军地联合、共享德育资源、创新主题活动等方式,为各地未成年人送去了暑期德育“盛宴”,引导他们争做有德少年。
  广东惠州市积极开展“我的中国梦”“感恩教育”“中华经典诵读”“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等各类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传承传统文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教育和引导孩子们树立崇德向善的高尚品德。福建宁德市下白石中心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立足本土实际,打造“军校特色”教育品牌,少年宫以“海军白马少年军校”活动为平台,将军人风采融入到学生学习、行为培养中,将“军魂”融入未成年人的德育教育之中。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讨思浩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则注重以“心”促德育,建立了用于学生心理辅导的“心语小屋”,通过交流沟通、游戏的方式来加强同学们之间的合作,解开同学们的心结,并在寓教于乐中开展德育教育。在四川简阳市,该市国税局为一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开展道德讲堂活动,当地通过文明单位与乡村学校少年宫“结对共建”的方式,为乡村学校少年宫提供“德育力量”。

 

       活用资源
       传承非遗文化 

       各地乡村学校少年宫积极开展非遗传承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的未成年人了解非遗、热爱非遗、传承非遗,使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领略传统文化的内涵,为非遗的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广东江门市篁湾中心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充分结合当地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荷塘纱龙,开设了纱龙制作和龙舞暑期班,用当地非遗特色充实学生们的假期。贵州各地乡村学校少年宫从未成年人成长规律和兴趣爱好出发,发挥贵州民族文化、历史文化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传承类活动。如,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月亮河乡乡村学校少年宫以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为载体,以全乡各少数民族教师、中小学生为对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将乡村学校少年宫打造成了非遗文化传承的阵地。安徽肥西县柿树中心学校乡村学校少年宫的莲湘舞社团,专门邀请村里的老艺人们来给师生们上课,以就地取材的方式,让学生发现身边的非遗艺术,让当地传统民间艺术发扬光大。广西在6月20日到10月30日期间开展优秀剧目走进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旨在通过精心挑选的传统木偶剧的展演,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传递关爱
       帮扶留守儿童

       暑期来临时,留守儿童问题再次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各地乡村学校少年宫以联合志愿者群体、结对帮扶、共建社会实践基地等方式,切实丰富留守儿童的暑期生活,并逐步让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机制化、常态化,为各地留守儿童搭建起了一个个温暖的“家”。
  福建借助高校资源,丰富乡村留守儿童的假期生活,开拓孩子们的视野,使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机制化、常态化。沙县富口中心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与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文化产业系签订协议,共建社会实践基地,开展“关爱小候鸟,我们在行动”乡村学校少年宫暑期夏令营,将欢乐与陪伴带给留守儿童。湖南浏阳市文明委则组织开展了文化志愿者走进乡村学校少年宫的活动,让留守儿童的假期有了新选择,接下来浏阳市文明委将继续发动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和社会志愿组织的力量,招募更多有文艺特长的志愿者走进当地的多个乡村学校少年宫,为留守儿童送去假期里的“精神食粮”。安徽阜阳市不少乡村学校少年宫开放“留守儿童之家”,开展文体活动,一些教师和志愿者还与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开展帮扶活动,对留守儿童在生活上给予帮助,在学习上进行辅导,帮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有效预防和减少了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浙江永嘉县乌牛一小乡村学校少年宫于近期举办了留守儿童夏令营,为留守儿童在暑期创造了一个健康快乐的学习娱乐环境。
  各地开展的乡村学校少年宫暑期实践活动,不仅为当地的未成年人搭建了增进见识、收获快乐的“大课堂”,更是通过一系列的德育实践活动,促进了孩子们品德的提升,情操的陶冶以及心灵的滋养。而良好的德育与美育熏陶,又进一步丰富了乡村学校少年宫阵地的平台功能和社会意义。 仲合

 

当前:1版(2017年08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