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一场终生旅行
汪翔
       朱熹《观书有感》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用来比喻读书人的知识更新则非常形象生动。书籍好比是一方池塘,水清如镜,能映出天地万物美景。这池塘为何如此清澈?原来源头有活水涓涓不绝。
       书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智慧的结晶,进步的阶梯。读书有诸多益处,对人的成长影响至巨,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
       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提高人的素质,使人跨越时空的长河,与古今中外的哲人、智者倾心交流,让人俯仰天地、探索自然、认识社会、洞晓兴衰、拓展视野、开阔心胸、净化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书中有人生百态,阅读的本质在于关注人生。清代文学家张潮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人生的不同阶段,读书的境界是不一样的。少年时读书是从字面上解读,就好像是在门缝中看月亮,渺小的自己会觉得月亮很神奇;中年时读书是用人生的历练去领悟,如同背着手在自家庭院中望月,充满着自信;老年时读书是用全部人生去感受,就好像在台上玩月,觉得月亮就在自己的把握之中,自己的人生经历与所读书的内容相交融,这是阅读的最高境界——从容的人生。所以,通过阅读关注人生,丰富人生,在有限的人生中拓展无限的发展空间,这就是阅读的本质意义。
       山有玉则石润,一个人持之以恒地读书,含英咀华,才华气质自然不俗。汉代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医愚。”读书让人睿智优雅。一个人的气质风度和相貌是不一样的,相貌可以遗传,气质风度只能靠后天培养,而书本是培养气质风度的沃土。一个人的精神成长,与他的阅读息息相关。大而言之,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哪些人在看书,看哪些书,决定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反映了一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影响着这个国家的未来走向。北宋文学家、书法家黄山谷说:“人若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观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一个不爱读书的社会是人文精神缺失的社会,一个不愿读书的民族,是创造力贫乏的民族。崇尚读书,才能让民族的发展保持生命的活力。
       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拓展人生的深度与广度。读书能让人的精神世界无比丰富。莎士比亚说:“生命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如果说人生如画,那么书就是那鲜艳多彩的颜色。如果说人生如海,那么书就是那呼啸奔腾的江河;如果说人生如山,那么书就是那绵延不绝的山峰。不读圣贤书,难有圣贤德,读书使人品行端正,志趣高远。
       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生活中一些不开心的事情积压在心底,久久不能释怀。后来,偶然瞥见某本书中的一段文字或一句话,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读书既是一种文化营养,也是一种艺术享受,更是一种精神妙药。一个长期读书的人,会形成优雅淡定的心性,拥有清风明月的心境。
       三更有梦书当枕,一床明月半床书。读书,应是一场终生的旅行。
当前:4版(2017年08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