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了,清晨有了些许凉意。天凉好读书,随手从书架上取下一本《唐诗宋词》,感受一下诗词中的秋天景色,别有一番滋味。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这是唐代白居易笔下的早秋,暑气散尽,凉风吹拂。一池秋水,半是荷花半是莲子,好美的早秋水墨画。再看他写的晚秋:“地僻门深少送迎,披衣闲坐养幽情。秋庭不扫携藤杖,闲踏梧桐黄叶行。”幽静的庭院,铺地的黄叶,披衣静坐的老人,间或携藤杖踱步,似一幅静中有动的深秋油画。还有他的秋蝶戏秋花图:“秋花紫蒙蒙,秋蝶黄茸茸。花低蝶新小,飞戏丛西东。”紫花与黄蝶,这是多明艳的对比色,诗王的诗,色彩极为丰富。
唐代刘禹锡也善于用色写秋,“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深红嵌浅黄,好一个红黄相间的秋天。宋代晏几道也是位施色染秋的高手,“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他写的是枫叶红,菊花黄。前者写黄叶,后者写黄花,都以浓墨重彩写晚秋。宋代范仲淹以三色画秋,“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青蓝云天,铺地黄叶,倒影江波相连叠,将烟雾弥漫的江面抹上了一层苍翠,天地间一派苍茫秋色。如果说刘禹锡与晏几道是在一笔一色绘秋天,那范仲淹可谓一名用色高手,他将蓝黄调配为绿。在这里,绿色成了秋天的主调。
“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唐代来鹄笔下的荷叶一夜之间被寒霜剪破,秋雨滴在残破的叶上,读来有一种忧伤的美。而同朝代李商隐的残荷更为凄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那深秋的阴云连日不散,霜期绵延,只留下满池残荷被秋雨敲打。一个是雨滴不成珠,一个是雨打枯叶残,都有着悲壮的美。
合上书本,谁家的孩子在反复吟诵:“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读得平仄有致,也许他并没读懂词人辛弃疾那“识尽愁滋味”的秋天,可不要紧,开卷有益,文字本身就很美。